被害人承诺中的期待可能性问题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2 11:03:00 124 人看过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刑法中的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性交的行为。强奸罪的核心是违背妇女意志,因此被害人的承诺在强奸罪中具有阻却构成要件的作用。在强奸罪的实践操作中,是否违背妇女意志的判断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行为中的胁迫一节,即对其进行精神上的强制,使其不敢反抗。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被害人的承诺,大抵可以符合基于胁迫的错误承诺,而使得这种承诺归于无效。但是也有的情况,例如,如果行为人是利用职务上的从属关系或教养关系进行打击、迫害、要挟、刁难或者乘人之危①,此时被害人一方的心态大概可用忍辱屈从、不得不从来形容,但是从刑法上讲,被害人对于将会发生的损害是认识到并且认同其发生的,并且此时的胁迫并不一定是法律上重要的方式,而只是以某种利益相要挟,比如工作、抚养等,因此此时的承诺并不是基于胁迫作出的,所以不能认定此情形下被害人的承诺是无效的。另一方面,认为这种情形下的意志是自由的,也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正义观念。

2.意志自由和期待可能性

意志自由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为哲学家所探讨,刑法学界在哲学的指导下,对意志自由的问题也进行研究。②刑事古典学派是以意志自由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所以黑格尔认为刑罚是对犯罪人自由意志的尊重,康德则主张彻底的报应刑论。刑事人类学派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的概念使得行为人的意志自由要从遗传中去寻找,如果行为人的犯罪是天生的,行为人还有什么过错?刑事社会学派把个人放在社会中考察,对意志自由全盘否定。菲利宣称:实证派犯罪学主张,犯罪人犯罪并非出于自愿;一个人要成为罪犯,就必须使自己永久地或暂时地置身于这样一种人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并生活在从内部和外部促使他走向犯罪的那种因果关系链条的环境中③。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对我们认识意志自由的问题很有启发。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的自由离不开具体的时代和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人是生来自由的,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此可见,意志的相对自由性既意味着行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主观判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或行为方式,又意味着行为人的这种选择自由又必然受其个性特点、动机、生活目的、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制约。

相对的意志自由这一个量的概念必然会和罪与非罪这样的质的变化发生冲突。期待可能性理论就成为化相对的意志自由为自由或者不自由的分水岭。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对犯罪人的主观意志是否自由的考察,但是我认为同样能够、并且有必要适用于判断被害人的承诺是否自由。就拿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开山之案——癖马案为例。假设驭者发现癖马有伤害自己的可能,向雇主提出,而雇主以解雇相威胁,驭者不得已继续驭马,致使伤害结果发生。这时被害人(不是被告了)的意志是否自由也只能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来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对犯罪人责任的社会分担,可以减轻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范围,假如将其运用在被害人的身上,则等于加重犯罪人的责任,因为其概括包容一些被害人同意的情形,这无疑使得犯罪人认识内容的加大,注意义务的增加。所以期待可能性理论能否用于被害人的承诺在价值上还值得探讨。随着对被害人在刑法上的重视程度的增大,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应该不让于犯罪人。我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应当并且能够运用在被害人身上的。

如果实现,我认为必须对条件进行严格到近乎苛刻的限制。侵害人的行为必须是被害人的不自由的承诺的直接原因,并且犯罪人必须对这种不自由的承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被害人的不自由的承诺,并决意实施诱导或逼迫承诺的行为。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侵害人必须实施诱导或逼迫被害人作不自由承诺的行为和侵害法益的行为。侵害人应当对被害人的期待可能性有明确的认识,包括社会一般人的状况和对被害人本身特殊性的认识,如果侵害人缺乏这些认识,则不能认定被害人承诺的无效。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8日 15:4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承诺相关文章
  • 什么是被害人承诺
    一、什么是被害人承诺1、被害人承诺,是指受害人在他人侵害自己利益时表示允诺或者同意。但被害人承诺排除犯罪的事由范围有限,对于危害人身权利的承诺以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承诺,属于无效承诺的情形。2、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二、被害人承诺的规定被害人承诺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影响,已为现代国家所关注,并在相关立法、司法上有所表现。德国刑法中把被害人承诺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违法性事由。“如果被害人同意,可罚的行为在传统社会秩序范畴内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刑法上看这种情形,在上述情况下只要有同意,便不存在典型的不法,因而也就意味着不存在构成要件该当的行为。”日本刑法在总则中,没有直
    2023-06-12
    62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的范围限制
    1、被害人承诺,是指受害人在他人侵害自己利益时表示允诺或者同意。2、但被害人承诺排除犯罪的事由范围有限,对于危害人身权利的承诺以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承诺,属于无效承诺的情形。一、订立保险合同的要约人(一)要约与承诺1.要约要约就是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希望相对人予以承诺的意思表示。在订立保险合同的过程中,一般先由投保人向保险人提出要约,即投保申请。投保人首先对自己面临的风险以及所需要的风险保障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通过咨询或保险业务人员的宣传,结合自身的财务计划安排明确所要投保的保险险种,并以填写投保单的方式向保险人或保险代理人提出投保的申请。2.承诺承诺是指受约人在收到要约后,对要约的全部内容表示同意并作出愿意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投保人提出投保申请后,保险人通过对投保单的审核、对保险标的的查勘以及对投保人的询问,确定承保的具体条件,对投保人作出承保的承诺,保险合同正式成立。保险人作出承诺的表
    2023-06-28
    341人看过
  • 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中的地位
    顾昕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之际的具体情形下,能够期待行为人避免犯罪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况。我国学者对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上的地位存有三种观点。其一,主张缺乏期待可能性就不为罪。其中又分为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缺乏期待可能性应当直接作为阻却责任事由,其认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为罪,按照三阶层理论,将期待可能性归入有责性中来研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将缺乏期待可能性直接作为违法性阻却事由,并用该理论来解释紧急避险及正当防卫理论,认为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均是期待可能性的实践运用,以此证明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已经生根发芽。而无论是认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是责任阻却事由还是违法性阻却事由,都会得出无罪的结论。其二,主张将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量刑情节考虑。其中有学者认为应将之放到法定情节来考虑,也有学者认为应将其作为酌情考虑的情节。这种观点同样承认期待可能性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并认为应将其纳入到中国刑法体系中
    2023-04-25
    448人看过
  • 承诺赠与的撤销问题
    一般情况下,承诺赠与是可撤销的。但是,法律明文规定不可撤销的除外。由于我国法律把赠与合同的性质规定为诺成合同,即赠与人与受赠人一旦达成合议合同即告成立,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赠与人对受赠人有要求其履行的权利。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若不许赠与人撤销赠与,这对赠与人要求有失公允。承诺能不能撤销承诺可以撤回,而且只能撤回不能撤销。承诺想要撤销,除非有下列情形:1、承诺人以确定承诺期限或者其他形式明示承诺不可撤销;2、受承诺人有理由认为承诺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合理准备工作。在要约生效后、承诺生效前对要约的修改,其效果等于旧要约撤销,新要约产生。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要约对要约人产生约束力,此时不发生撤回的问题,但要约人尚有可能撤销要约。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阻止承诺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由于承诺一经送达要约人即发生法律效
    2023-07-03
    288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动机错误
    一、被害人承诺动机错误被害人承诺的错误包括被害人承诺的不真实、不自由。被害人承诺的不真实是指被害人故意隐瞒其真实的意思,而作出虚假的承诺。对于不真实的被害人的承诺,如果行为人为善意,得阻却行为的违法性;如果行为人明知承诺的不真实性,则不能阻却行为的违法性。对于被害人一方,被害人得对其不真实的承诺承担责任,如果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则成立犯罪;即使不构成犯罪,也应当对基于自己不真实的承诺所产生的后果负容忍之责。被害人承诺的不自由可以包括狭义的不自由和广义的不自由。狭义的被害人承诺的不自由是指在被欺骗、强制、紧急状态之下或者基于人格缺陷而错误地作出了承诺。广义的不自由则包括上述狭义的不自由的情况和期待可能性的情况(责任论中的有责性加诸于被害人身上的探讨)。狭义的被害人承诺的不自由包括:(1)基于欺骗的错误承诺。这种错误承诺是因为对方故意给被害人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真实情况,导致被害人基于错误的
    2023-06-11
    317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各国规定
    被害人承诺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影响,已为现代国家所关注,并在相关立法、司法上有所表现。德国刑法中把被害人承诺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违法性事由。如果被害人同意,可罚的行为在传统社会秩序范畴内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刑法上看这种情形,在上述情况下只要有同意,便不存在典型的不法,因而也就意味着不存在构成要件该当的行为。[2]日本刑法在总则中,没有直接把被害人的承诺规定为违法阻却事由,但是一般认为日本刑法典第35条所规定的依据法令或者基于正当业务而实施的行为,不处罚,包含了被害人的承诺。而从分则的规定看,被害人的同意有时能够阻却犯罪的成立,有时可以作为减轻刑事责任因素,基于被害人的承诺的,就减少了行为的违法性程度,犯罪的情状就变轻。[3]在英国刑法中,对于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视具体情况而定。很多侵犯人身罪,如强奸、袭击等,如果被害人做出有效的承诺,则行为人不能构成犯罪。美国刑法中,被害人的承诺一般不能作为合
    2023-04-22
    348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怎样是无效的
    一、被害人承诺怎样是无效的1、被害人承诺无效的情形有:(1)被害人作为承诺者对被害的法益不具有处分权利;(2)被害人对承诺事项超出一个限度;(3)被害人没有承诺能力;(4)承诺是在欺诈、胁迫作出的等。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二、法院如何认定承诺书无效1、法院认定承诺书无效的情形为承诺书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2、承诺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3、承诺书违背公序良俗的;4、承诺书是虚假的意思表示的以及其他法定的无效情形。5、法院认定承诺书无效的,承诺书自始无效。三、
    2023-04-20
    148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能阻却犯罪的必备条件
    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允许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权益的承诺而实施的阻却犯罪的损害行为,其对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行为的可责性,甚至可以排除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害人承诺并非一概排除犯罪的成立。笔者认为,要使被害人承诺阻却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主体条件。承诺者必须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应强调承诺者不仅要理解行为本身,而且必须理解行为的范围和结果。2、被害人主观条件。被害人承诺必须是被害人独立、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出于受胁迫、被欺骗、开玩笑、有错误认识或无知等作出的虚假承诺,在刑法上是无效的。3、行为人主观条件。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应当对承诺有具体的认识,并且仅限于在承诺的范围内作出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人,在主观上之所以不存在罪过,根本原因在于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害结果是被害人所允许的,认识到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对被
    2023-04-22
    441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理论根据
    关于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根据,各国刑法理论界存在以下观点:1、法律行为说。该说认为,被害人的承诺本身是一种法律行为,具有被害人的承诺意味着被害人给予了行为人实施一定侵害行为的权利,因此,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条件也应适用民法关于法律行为的规定,例如,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由于该说完全用民法的原理来确定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条件,误解了刑法与民法的不同目的,现在一般没有人赞成这种学说。2、利益放弃说。该说认为,法秩序把法益的保护委托给法益主体,具有被害人的承诺,表明法益主体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该说的基本思想是,刑法的任务是保护利益,而利益是分属于各个主体的,它首先由各个主体加以保护,既然利益主体放弃其利益,该利益现实上也就不存在了。利益放弃说在论证一般情况下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在论证被害人无权处分的人身专属权益方面却不够充分。3、法律保护放弃说。该说认为,法益主体委托法律保护自己
    2023-04-22
    285人看过
  • 被害人承诺适用条件
    (一)承诺主体的合格性。所谓承诺主体的合格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承诺必须由具体法益的归属主体作出。因为只有法益的所有者才有权处分法益。但是,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欠缺自然意义上的认识能力时,具有亲权的法定代理人拥有同意权,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履行同意义务。二是承诺主体具有承诺能力,即作出承诺的人必须具有认识其承诺的性质、作用、范围及后果的理解能力。具备承诺能力的人才是被害人承诺的合格主体。不能正确理解承诺的内容和意义的人(如儿童及其他精神障碍者)作出的承诺无效。(二)所承诺法益的个人性。承诺的对象只能是承诺人有权处分的法益。各国刑法理论普遍认为,被害人承诺的成立以承诺人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为前提。承诺人只能就其有权处分的个人法益作出承诺。对于系关国家、社会等的公共法益,个人无权处分,这是各国刑法学界的通识。就个人法益来说,也不是都可以由法益所有人随意处分,而是有一定限制的。具体来说:1
    2023-03-05
    397人看过
  • 假合同和承诺书的问题
    假合同与承诺书无效。因为假合同与承诺书是虚假的意思表示,而有效合同的要件有:1、意思表示真实,体现了当事人的自愿原则;2、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3、合同标的须确定而具体;4、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承诺书实际上是合同的一种,当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诺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以个条件:1、承诺书的作出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反映。反映的是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2、不能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3、没有侵犯他人合法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4、承诺书的内容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也只有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且没有违法法律相关规定和没有侵犯他人利益的承诺书才算有效,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口头承诺一般具有法律效力。承诺是
    2023-08-02
    75人看过
  • 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法律综合知识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无罪。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便成为主观阻却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是19世纪末(1896年)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二、期待可能性的故意过失对于期待可能性与故意过失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见解不一:并列说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期待可能性虽然是指向行为人的主观的,是对行为人主观选择的期待,但是,与故意或过失不同,它不是行
    2023-04-12
    246人看过
  • 承诺变更应注意的问题
    1、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2、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相关法条《民法典》第四百八十八条【承诺的变更】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2023-06-15
    360人看过
  • 绑架罪有被害人承诺吗
    依据《刑法》的规定,绑架他人后,向被绑架者的亲属勒索财物的,无论被害人是否作出了承诺,都不影响对绑架罪的认定。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被害人的承诺具有哪些效果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允许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权益的承诺而实施的阻却犯罪的损害行为,其对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行为的可责性,甚至可以排除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理论上一般认为被害人的承诺具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效果:第一,被害人的承诺对犯罪的成立没有影响。第二,存在他方当事人的承诺才
    2023-06-03
    204人看过
换一批
#合同订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承诺
    词条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保持一致; (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更多>

    #承诺
    相关咨询
    • 承诺延迟和承诺失效的问题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03
      承诺失效的情况包括: 1、承诺被撤回; 2、超过承诺期限; 3、承诺对要约作出实质性变更。承诺的迟延是指承诺超出要约人规定的承诺期限到达要约人。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八十八条规定,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第四百八十六条规定
    • 有关监护人承诺函的问题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18
      监护人承诺函范文如下 为了减少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增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做到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双管齐下,确保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各位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各自的承诺 班主任(签字): 班级:年级班级 学生姓名(签字): 监护人(签字): 2012年3月
    • 关于承诺失效与承诺延迟的问题!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03
      承诺失效的情况有: 1.承诺被撤回; 2.迟到的承诺; 3.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变更,遭到要约人反对的,该承诺失去效力。 承诺延迟的情况有: 1.超过要约规定的承诺期限作出,因而出现了迟延; 2.在要约规定的承诺期限内作出,但由于邮政等其他原因,没有及时到达要约人。
    • 什么是被害人承诺?被害人承诺与犯罪行为的承诺相比有什么样的区别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04
      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允许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权益的承诺而实施的阻却犯罪的损害行为,其对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行为的可责性,甚至可以排除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被害人承诺源自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对意欲者不产生侵害”的法律格言,即行为人实施某种侵害行为时,如果该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正是被害人所意欲的行为与结果,那么,对被害人就不产生侵害问题。在中国刑法典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被害人承
    • 一式承诺书问题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1-09
      如果承诺书是承诺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承诺书一式一份有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