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主观认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21 13:40:20 58 人看过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过失与故意均统一于罪过的概念之下,故二者具有相同之处:过失与故意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都说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所持的背反态度。但是,过失与故意又是两种不同的罪过形式,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具体内容不同,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首先,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其次,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再次,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认定

认定疏忽大意的过失,关键在于正确判断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第二,不能因为结果严重就断定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行为人能否预见结果发生与实际发生的结果是否严重,具有一定联系;但不能由此认为,凡是结果严重的,行为人就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凡是结果不严重的,行为人便不能够预见、不应当预见。结果严重就千方百计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做法,是结果责任的残余,违反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行为人在实施不道德、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时,有时也会发生行为人所不能预见的结果,不能因为行为人实施的是不道德、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就断定他能够、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一切结果。特别是不能因为行为人的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就针对其不能预见的_结果追究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认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时,除了掌握其特征及其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将合理信赖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信赖原则认为,在合理信赖被害人或第三者将采取适当行为时,如果由于被害人或第三者采取不适当的行为而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人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例如,汽车司机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时,因合理信赖他人不会横穿公路而正常行驶,如果他人违法横穿公路被汽车撞死,该汽车司机就不负刑事责任。可见,合理信赖并非轻信能够避免。换言之,具备适用信赖原则的条件时,就不得认定为过失犯罪。适用信赖原则的条件是:行为人信赖他人将实施适当行为,而且这种信赖是合理的;存在着信赖他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具体状况或条件,而且自己的行为不违法。

第二,不能将遵循了行为规则的行为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被允许的危险的法理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危险行为明显增多;许多危险行为不仅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对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与有用性;实施这种危险行为的人,如果遵守了其行为所必需的规则,以慎重的态度实施其行为,即使造成了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也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例如,从事科学试验的人总是预见到了试验失败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但只要他们遵循了科学试验规则,以慎重态度从事科学实验,即使试验失败带来了损失,也不能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因此,凡是遵循了行为规则的,就不得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

第三,不能将不可避免的结果认定为因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预见到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或者虽然采取了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但结果仍然不可避免,对此显然不能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过失犯罪具体处罚规定

1、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

2、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5日 00:4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第三者相关文章
  • 犯罪主观方面——罪过(恶)
    核心内容: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方面分析。不同内容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相结合,形成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具体可用下图表示: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罪过形式附:合理信赖、监督过失(监管部门的过失)注意:容忍规则:科学试验和高速运输工具的事故一般定过失或意外,主要看是否遵守了规则(新新过失理论)―――遵守规则是意外,没遵守规则是过失,只有犯意非常明确的时候才能成立故意罪过之间的相互区别:对犯罪主观方面掌握的关键点在于几种罪过相互之间以及与意外事件等的区别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①认识因素内容与程度不同;②意志上对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注意:对于间接故意的放任,必须是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如果行为人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不存在放任直接认定为希望。③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行为的定性处理不同。德国惩罚间接故意未遂,中国对
    2023-02-19
    141人看过
  • 论职务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是什么
    职务过失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的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违背职务上的注意义务,失职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应当预见到自己的失职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而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一、职务过失犯罪会判死刑吗?职务过失犯罪不会判死刑,职务过失犯罪判刑按照有明文规定的法条来判刑即可。《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
    2023-06-19
    104人看过
  • 犯罪主观上有过错吗
    过失犯罪主观上没有过错,主观上不是故意的是过失。一、电力机关因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判多久电力机关因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判刑标准:1、犯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是指因过失损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罪的对象是公共安全,不同于破坏电力设施罪,犯罪主观上是由过失造成的,而不是故意破坏。二、重大责任事故罪四个构成要件重大责任事故罪其的四个构成要件是:1、本罪的犯罪的主体必须要是在某一项“业务”工作的人;2、本罪的犯罪的对象是他人的人身和金钱或者物品;3、本罪的客观方面主要是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和作业过程中违背了有关于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4、本罪的主观意思就是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而不是故意。三、共同过失可以构成共同犯罪吗?共同过失是不可以构成共同犯罪的。根据《刑法》的规定,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
    2023-03-20
    305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定罪是怎样的?过失犯罪的认定注意事项
    过失犯罪的定罪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1)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如某甲挖坑蓄水,结果致一儿童溺水身亡,某甲应当预见自己的
    2023-05-06
    479人看过
  • 污染环境罪关于主观过错的认定
    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环境污染犯罪的故意,应当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任职情况、职业经历、专业背景、培训经历、本人因同类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情况以及污染物种类、污染方式、资金流向等证据,结合其供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实践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其故意实施环境污染犯罪,但有证据证明确系不知情的除外:(1)企业没有依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或者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并且防治污染设施验收合格后,擅自更改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导致产生新的污染物质的;(2)不使用验收合格的防治污染设施或者不按规范要求使用的;(3)防治污染设施发生故障,发现后不及时排除,继续生产放任污染物排放的;(4)生态环境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后,继续生产放任污染物排放的;(5)将危险废物委托第三方处置,没有尽到查验经营
    2023-08-18
    59人看过
  • 非法集资犯罪主观故意认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如果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就可以认定为主观故意。一、相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所列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
    2023-06-19
    69人看过
  • 主观要件不满足能认定犯罪吗
    主观要件不满足不能认定犯罪。认定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如果不满足则不能认定为犯罪:条件一:法律规定的权益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条件二:存在着有一个危害性的行为。条件三:要有一个实施犯罪的主体。条件四: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存在有过错的。挪用公款罪主观要件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
    2023-08-14
    421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分界线在于主观意图
    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其中故意犯罪是主观具有明知、希望的情绪;而过失是一种疏忽或者轻信能避免,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结果。过失犯罪强调的是一种针对责任的犯罪,指的是该行为本身具有一种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先行的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还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故意犯罪分为哪几种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
    2023-07-04
    263人看过
  • 连续犯主观认定标准
    一、连续犯的认定标准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其认定标准如下:1.连续犯必须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同一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具有数次实施同一犯罪的故意;概括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主观工具有只要有条件就实施特定犯罪的故意。这两种心理状态没有本质区别。2.必须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只实施一次行为的,不可能成立连续犯。数个行为是指二个以上的行为。通说认为,连续犯仅限于每次行为能独立构成犯罪的情形。如果连续实施同—种行为,但每次都不能独立构成犯罪,只是这些行为的总合才构成犯罪.则可以称为徐行犯。但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连续犯的数次行为,应包括数次行为都独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都不独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中有的独立构成犯罪、有的不独立构成犯罪三种情况。3.数次行为具有连续性。是否具有连续性,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判断。既要
    2023-06-11
    499人看过
  • 诈骗共犯的主观明知认定
    1、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2、客观上采取以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他人财产的行为。一、诈骗罪定罪的要件是什么诈骗罪定罪的要件包括: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2、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3、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二、告他人诈骗罪的条件是什么告他人诈骗罪必备条件: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三、
    2023-03-12
    463人看过
  •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犯罪故意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特定内容,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根据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主要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一、关于过失犯罪分为哪两种(一)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它的两个特点:(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过于自信的过失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2023-03-11
    408人看过
  • 如何认定医疗主观过错?
    一、医疗事故的主观方面是什么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事故的主观方面应为“过失”,过失又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是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在意外事件中,医护人员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故意和过失统称过错),所以不构成医疗事故,也不构成犯罪。医疗事故中不存在正当防卫现象。二、过错是什么?1、具体医疗过错而言,判断医方有无过错,应就医方是否已尽客观上的注意义务为标准,亦即应就是否采取避免结果发生的适当措施而判断。基于新过失理论的合理性,该理论得到了广泛的确认。这就要求在讨论医疗过错的认定时,首先要对医疗行为所存在的特殊判断标准予以准确认识。这个标准就是“医疗水准”。即,医师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其学识、注意程度,技术以及态度均应符合具有一般医疗专业水准的医师在同一情况下所应遵循的标准。医疗水准是一种已具备专家相应能力的医师,尽其钻研义务、转诊义务、说明、劝告
    2023-03-18
    260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主观上的共同故意如何认定
    共同故意成立的主观条件:1、共同故意包括两个内容:(1)共犯人均具有犯罪故意。(2)要有意思联络,没有意思联络无法形成共同故意。2、片面共犯,是指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的情况。(1)片面共犯共有三种情况:片面实行犯、片面教唆犯、片面帮助犯。(2)片面共犯仅对知情者适用共犯的处罚原则,对不知情者按照单独犯罪处理。3、犯罪故意中的“故意”,表现形式有:(1)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2)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3)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注意:故意与过失,过失与过失之间不能成立共同的故意。只要有一方是过失就不成立共同犯罪。法律规定:《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有哪些1、共同过失犯不成立共同犯罪。2、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
    2023-03-19
    263人看过
  • 法律条例上过失犯罪是否有主观恶性
    一,法律条例上过失犯罪是否有主观恶性过失犯罪的行为人是不具有主观恶性的,用通俗的话阐述就是行为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导致损害结果,那还何谈其具有主观恶性呢?进一步来说,过失犯罪是在导致了一定的危害结果后才被惩处的,故其属于结果犯的范畴。其规范的并不是行为人的思想,而是对其过失导致的损害后果以及不好的社会影响进行规范,也即是常言所说的,对不好的后果有个交代。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过失犯罪是存在两种情况的:第一种是过于自信,以为自己能够避免损害结果发生,但是损害结果依然发生了,第二种是疏忽大意,本来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或是正常思维逻辑下即可发现或预见到损害后果的,却因为自己的疏忽、马虎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二,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
    2023-04-28
    246人看过
换一批
#婚姻纠纷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第三者
    词条

    通常情况下,第三者被定义为破坏别人家庭的人和合法夫妻关系的人。 如果第三者是明知道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或者以夫妻名义与有配偶者共同生活的,构成重婚罪,会坐牢。... 更多>

    #第三者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中的主观恶性是什么过失犯罪可以说主观恶性较小吗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12
      过失犯罪可以说主观恶性较小吗 一般来说过失犯罪在行为上是要达到较为严重的结果的,否则的话可能不会承担刑事责任的。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由于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只有特定结果发生了,才成立犯罪)。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明确规定。
    • 主观明知个人过失犯罪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10
      故意,抢夺正在行驶中车辆的方向盘,最可能的直接结果不是停车,而是车祸,造成国外不特定的人的生命安全。而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具有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所能产生的结果,应当是明知的。这种不管不顾的心理态度,就是刑法规定的主观上的故意。 而过失首先要基于一种客观上的判断,基于这种客观判决上所能产生的直接的结果,而所具有的主观心理态度。如果按照你的分析,你就开车做例也能导出杀人的故意
    • 主观恶性没有过失犯罪? ?
      辽宁在线咨询 2021-12-16
      过失犯罪只有在损害结果发生时才构成犯罪。如果有主观恶意,我们应该考虑它是否构成相应的故意犯罪。当然,一旦构成故意犯罪,量刑自然会更加严重。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失犯罪有两种情况:一是过于自信,认为可以避免损害结果,但损害结果仍然发生,二是疏忽,履行足够的注意义务,或者在正常思维逻辑下可以发现或预见损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和粗心,损害结果的发生。
    • 过失犯罪被抓了,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如何判呢?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07
      一般来说过失犯罪在行为上是要达到较为严重的结果的,否则的话可能不会承担刑事责任的。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由于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只有特定结果发生了,才成立犯罪)。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明确规定。
    • 过失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及主观量刑标准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03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心理。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由于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只有特定结果发生了,才成立犯罪)。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