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不正当目的”包括股东为了向他人通报有关信息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以及股东在向公司提出查阅请求之日前的三年内,曾通过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向他人通报有关信息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等。
一、公司股东诉讼包括哪些
公司股东诉讼包括:
1、公司拒绝提供会计账簿、会议记录等文件的查阅的知情权诉讼;
2、董监高等人员损害股东权益的诉讼;
3、请求法院解散公司的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二、股东有不正当目的情形有
股东可以被认定为具有不正当目的情形有: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公司主营业务有实质性竞争关系业务的;向他人通报有关信息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在向公司提出查阅请求之日前的三年内,曾通过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向他人通报有关信息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等。
三、股东都有哪些知情权
根据旧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能够行使知情权的范围主要表现为“股东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则限于“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可见,股东知情权的行使范围被限定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修订后的公司法分别在第三十三条和第九十七条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做了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第九十七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法律的尊重和承认。
-
刑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回避规定解析
400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的正当理由包括哪些
305人看过
-
法律规定第三人的目的
193人看过
-
刑法第67条第三款:缓刑的规定
78人看过
-
法律规定如何认定第三套房
260人看过
-
刑法规定的第67条第三款是什么
435人看过
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公司组织形式,它通常由一定数量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以其全部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和注册资本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包括: 1、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 更多>
-
如何理解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23另外一些地方则认为,这里是《劳动合同法》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短期化,出现的对劳动者不利情形,做出的特殊规定,二次签订固定期劳动合同到期之后,用人单位没有选择权。只要劳动者要求续签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必须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且必需与其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
第三十三条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如何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17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贷款公司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一)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且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的,可适当减少检查频率,支持其稳健发展;(二)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或不良贷款率在5%以上的,要加大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力度,并督促其限期补充资本、改善资产质量;(三)对资本充足率降至4%以下,或不良贷款率高于15%的,适时采取责令其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
-
第三十一条规定如何第三十一条规定如何?四川在线咨询 2022-09-21市卫生和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市人口出生变动趋势,向社会公布人口出生预报信息。公民可以根据人口出生预报信息,结合家庭实际,选择时间和生育间隔。
-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该条款是如何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2-09-16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拍照、摄像;(三)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四)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五)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
计量法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内容?陕西在线咨询 2022-09-24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出计量认证申请后,省级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指定所属的计量检定机构或者被授权的技术机构按照本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接受申请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发给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未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不得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