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指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刑事追诉而又未被刑事羁押之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原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作为强制措施的一种,与拘留、逮捕相比,取保候审既可以不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其照顾家庭或者从事原来的工作和劳动,也可以减少国家用于在押犯人的生活管理费用等项开支,从而减轻羁押场所的压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本人拟就取保候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司法公正与司法文明有所裨益。
一、当前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存在缺陷
1、取保候审适用范围不明确。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中关于社会危险性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给予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执行起来难免有偏差。
2、未规定保证金的限额和收取方法
刑事诉讼法第53条只笼统地规定了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但既未规定收取保证金的上限与下限,也未规定保证金的收取方法,具体收多少和如何收取,便完全由执法机关自行决定。
(二)决策机构众多,重复取保时常出现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检察、法院均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但却在程序上没有规定对被取保人在各个诉讼环节如何分工配合、协同一致,以至于在实践中有公安取保后,检察、法院重新取保的,也有公安取保后,检察不办手续而法院重新取保或者检察重新取保而法院不办手续的。这就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的被取保一次,而有的却被取保二次,甚至三次,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三)执行机关无力执行,对被取保候审人缺少管理和约束
我国取保候审的执行是由县级公安机关所属的公安派出所民警具体承担。公安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户籍管理、治安秩序的维护、刑事案件的调查、侦查工作的协助等多项职能,民警工作千头万绪,难以将取保候审的执行工作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由于执行机构不健全,而取保候审的执行任务完全由公安民警承担,公安民警的任务繁重,不可能对取保候审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也没有警力对其进行管理,被取保候审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四)对取保候审的适用缺少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
取保候审的适用,由哪个机关进行监督,如何实行监督,违法取保候审如何纠正等,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取保候审适用的法律监督是一个空白。
二、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设想
(一)建议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健全取保候审制度。笔者认为,如果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在取保候审方面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应明确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关于取保候审的条件,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法定主义为主,酌定主义为辅的立法例,例如,日本规定,除法定情形外,应当准许保释;此外,法院可以依职权作出保释裁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世界通例,结合刑事诉讼法具体情况,在立法中对准许取保候审或不准许取保候审的条件作出列举式规定,同时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赋予司法机关若干自由裁量权,以实现一般公正和个别公正的统一。
2、明确规定保证金的限额和收取方法
由于取保候审毕竟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收取保证金又涉及公民的财产权和当事人家属的生活保障等问题,因而究竟应当收取多少,应由立法作出规定,而不宜完全放手让执法机关去自由裁量。立法上至少应规定保证金的上限,或者对涉嫌不同类型的犯罪规定不同的上限,数额应当合理、适度,以限制执法机关随意收取高额保证金,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取消公安机关的取保候审决定权
取保候审的批准权和决定权按公诉和自诉的类别统一由检察院和法院行使。针对目前取保候审多头决定现状,为尽量减少各个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对适用条件理解出现的偏差以及有利于法律监督,防止司法腐败,仅赋予检察院、法院的批准权和决定权实属必要。在公诉案件中,公安机关接到有关人员取保候审的申请后,认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应将有关材料移送检察院审查批准。检察院认为符合的,应当作出同意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公安机关执行。如果检察院作出不批准决定的,应向公安机关说明理由。如果公安机关认为不符合取保候审的,申请人可以直接向检察机关提出,检察机关应当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在自诉案件中,法院有权决定是否对被告人进行取保候审。
(三)建立起有效的对被取保候审的管理监督制度
建议建立起有效的对取保候审人的管理监督组织。虽然我国不可能像英国那样广泛建立保释支持小组工作机构,但我国政府基层组织机构健全,公安机关在各个区域都设有派出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置普遍、机构健全。建议建立依附于村镇、街道委员会的,以村镇、街道委员会的治保主任为主,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单位、学校、亲友参加的帮教组织。建立这种专职人员与非专职人员相结合的帮教组织,既可以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发挥社区的作用。帮教组织负责帮助和监督被取保候审人遵守取保候审规定,防止被取保候审人脱管失控或外逃,帮教组织可以要求被取保候审人定期汇报思想和行踪,及时掌握被取保候审人的情况,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取保候审人的表现情况。其监管工作由派出所负责指导。
(四)明确检察院对取保候审的监督权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诉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监督。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由此,法律应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取保候审的适用实行监督。法律明确规定检察院可以对公安的拘留措施予以监督,既然取保候审同样是一种强制措施,那么检察院对取保候审予以监督,纠正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民检察院对取保候审实行监督的内容应包括:有权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而决定适用取保候审的提出纠正;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取保候审条件,而办案机关没有适用取保候审的,有权通知有关机关予以取保候审。对检察机关在办案中需要办理取保候审的,则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以保证取保候审的统一、公正适用,保证公正执法。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耿宙霞陈继根
-
国现行增值税抵扣机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22人看过
-
《工伤保险条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0人看过
-
对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问题的几点思考
57人看过
-
我国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制度及法律对策研究
379人看过
-
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问题研究
335人看过
-
浅析农民工讨薪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48人看过
刑事追诉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追查和起诉的活动。 刑事追诉的目的是通过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依法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在刑事追诉过程中,国家专门机关拥有法定的职权和职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 更多>
-
假释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是怎样安徽在线咨询 2023-06-161、减刑假释工作部门之间缺少沟通 2、减刑假释案件审判职能不明晰。 3、假释比例过低。对策: 1、逐步建立健全法院、检察院、司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2、健全法院内部减刑、假释案件办理机构,落实“阳光审判”。 3、适当增加减刑假释比例,构建科学有效的社区矫正体系。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2-11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一)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问题1、购买对象界定不准,涵盖面过广2、投资比重下降,供求矛盾尖锐化3、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4、政策不够清晰,执行过程中屡被异化,容易产生新的分配不公和腐败(二)廉租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1、廉租房的对象不够广泛2、部分城市尚未建立稳定、规范的资金渠道,使得廉租住房的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3、围绕廉租房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房源仍然不足(
-
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及对策河北在线咨询 2022-02-11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是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筹集难度较大。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包括中央补助、省级奖补资金、地方财政配套、部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地方政府的部分资产注入及土地支持等,但仍有大量资金缺口需通过社会资金渠道来弥补,融资规模大、难度较高。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
-
假释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法律上该如何规定安徽在线咨询 2023-11-101、减刑假释工作部门之间缺少沟通 2、减刑假释案件审判职能不明晰。 3、假释比例过低。对策: 1、逐步建立健全法院、检察院、司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2、健全法院内部减刑、假释案件办理机构,落实“阳光审判”。 3、适当增加减刑假释比例,构建科学有效的社区矫正体系。
-
国家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应对主要对策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07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纵向”的部门垂直管理和“横向”多规并行、复杂交错问题。城市规划难以发挥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推动“多规合一”破解难题、落到实处、发挥效力“多规合一”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以人民为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新模式,统一规划愿景、统一各方思想、凝聚人民共识,形成社会各界建设与管理美好城市的巨大动力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必须认识、尊重、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