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诈骗罪构成要素包括哪些要素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诈骗罪金额怎么定
诈骗罪金额的认定: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的;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被判诈骗罪的罪犯是否有可能获得缓刑
对于情节较轻的诈骗行为,是可以申请缓刑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缓刑的适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缓刑适用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超过3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他们的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不适宜放在社会上执行,所以不能适用缓刑。
2.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是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悔罪表现比较好,放在社会上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这是因为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主刑之外还判处有附加刑,附加刑仍然应当执行,而不受主刑缓刑的影响。
缓刑的考验期限,是指对受缓刑宣告的犯罪分子进行考察的一定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二百一十条 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n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敲诈勒索罪要素构成包括什么?
140人看过
-
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要素包括哪些
252人看过
-
刑事犯罪构成包括哪几个要素?
388人看过
-
网络诈骗的特征都包括哪些要素
174人看过
-
研究构成诈骗罪的必要要素
487人看过
-
哪些要素构成了信用证诈骗罪行为
123人看过
-
包括哪些要素构成购买假币罪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18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与伪造货币罪侵犯的客体一致。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上表现为出售、购买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由于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要以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因此本罪的主体实际上是伪造货币者以外的自然人。当然即便是伪造货币者以外的自然人,
-
诈骗的要素构成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231、主体方面,行为人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客体方面,诈骗行为必须侵犯了他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3、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有企图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4、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来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且诈骗的金额较大,是应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罚的行为。
-
敲诈勒索罪要素构成包括什么贵州在线咨询 2023-08-21敲诈勒索罪要素构成包括行为人的主观要件、行为人客观实施的敲诈勒索的行为、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以及主体要件等。如果是行为人实施了敲诈勒索的行为的,在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以及精神损害的时候,是需要被予以处罚的。
-
包庇罪的构成四要素是哪四要素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04包庇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 2、主体要件是满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主观要件是故意; 4、客观上表现为实施窝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为。
-
非法私藏弹药罪,构成要素包括什么要素天津在线咨询 2021-10-09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枪支、弹药管理制度。国家禁止个人非法持有,隐藏枪支,弹药。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明确规定,任何部门或个人都非法持有枪支,隐瞒枪支是违法犯罪行为。由于枪支,弹药一旦失控,就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被一些犯罪分子用来实施杀人,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因此,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