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仲裁申请处理时间有多长
劳动仲裁申请处理时间为45天。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需要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任批准,并且批准延长的时间不能超过15天。当然,如果这期间存在中止的情形,这些期限是不算在审限内的。如果超过这个最长期限仲裁委还没有做出裁决,当事人可以直接起诉。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因此,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申请后,一般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在50天之内可以作出仲裁裁决;如果案情复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在65天之内作出仲裁裁决。
二、劳动仲裁需要自己提供证据吗
劳动仲裁需要自己提供证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是如果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则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否则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三、劳动仲裁收费吗一般收费是多少
劳动仲裁不收费。不过当事人委托律师参加仲裁活动的,需要支付律师费。以下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请求工伤事故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请求支付工资;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五十三条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四条 【委托代理】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
申请劳动仲裁是否有时间限制劳动仲裁有效期是多长时间
347人看过
-
多长时间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78人看过
-
劳动者应当在多长时间内申请劳动仲裁
469人看过
-
申请劳动仲裁需要什么材料,劳动仲裁需要多长时间
150人看过
-
劳动仲裁申请期限多长时间,劳动仲裁需要提交的材料
302人看过
-
劳动仲裁期限审理多久的时间,怎么申请劳动仲裁
308人看过
-
申请劳动仲裁去了劳动者维权时限申请仲裁是多长时间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0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
-
无奈只得申请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需要多长时间呢辽宁在线咨询 2023-09-151、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者申请仲裁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 2。
-
劳动仲裁中解除仲裁申请经过多长时间湖北在线咨询 2023-06-0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
-
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是多长时间,劳动仲裁的时效是多久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9-30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
-
在劳动仲裁期间,仲裁,申请起诉需要多长时间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16劳动仲裁起诉一般在六个月内审结。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由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六个月;如需延长,请报上级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