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给另一方出具的借条,在离婚时可以要求对方进行返还。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如果借款用于借方的个人事务,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夫妻一方是需要偿还该债务的。出具借条一方当事人对存在相反情形负有举证责任,如举证不力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一、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具有法律效力
所谓借条、欠条“效力”大小的问题,其实就是指借条、欠条的证据效力,即借条、欠条对某种债权债务事实的证明效力大小的问题。
借条和欠条除了都可反映某种债权债务的关系和事实外,两者无论从外在的表现形式、体现的内涵大小,还是形成的原因来看又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只不过不能简单的比较其证据效力的大小,并进而得出效力孰大孰小的结论。
当欠条持有人凭欠条向法院起诉主张债权时,总要向法官陈述一下欠条基于形成的事实(如买卖业务的事实,这是货款的诉求赖以成立的基础和依据),以说明欠条的来由并博得法官的采信。这种对事实的主动陈述是人之常情,属于一般的常识性的东西(从法理的意义上讲,这是附随于一项诉讼请求之提起的主张责任),如果对方当事人对此事实主张有异议(包括否认、抗辩等),特别是作出直接或间接否认的意思表示时,这时光凭欠条本身就可能不能直接得出原告所想证明的结果。原告为了确保胜诉,往往还会进一步举证(如提供买卖业务关系的送货单、发票等)以说明其所主张的事实经过(或特定的法律关系)的存在。这时,原告在诉讼中的工作量自然就增大。
而借条一般是由特定的借款的事实所形成,反映了当事人双方特定的借款法律关系,并进而反映当事人双方基于借款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形成了一方欠另一方款项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事实。通过借条本身往往较易于识辨和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具体法律关系和事实,原告一般无需再过多解释具体的法律关系,只需简单的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行,对方要抗辩或抵赖一般都很困难,从而方便法官确认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
实践中有人认为借条的效力要大于欠条的效力,主要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
夫妻间打借条离婚后是不是算数
479人看过
-
夫妻间借条离婚协议是有效的吗?
496人看过
-
2024夫妻间借条有效吗
379人看过
-
夫妻之间无效婚姻算离婚吗?
99人看过
-
夫妻俩离婚后用夫妻双方借条生效吗?
127人看过
-
夫妻借钱后离婚了算诈骗吗
380人看过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应写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更多>
-
夫妻间有借条离婚了算违反法律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1-10-31夫妻之间借条离婚后,夫妻之间订立借款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借给一方从事个人经营活动或者用于其他个人事务的,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可以按照借款协议处理。
-
夫妻离婚借条有效吗夫妻离婚借条格式?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28夫妻离婚借条有效力吗? 夫妻婚内借条具有法律效力,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婚内夫妻借条视为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约定,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夫妻婚内借条的效力在一般意义或形式意义上应当认定其是有效的,但对其的认定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例如借条的出具是否出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借条出具后如果借条所确定的款项所购置的财产完全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其使用、经营收益完全归夫妻共同享有等。 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涉及很多经
-
夫妻间借条有效吗离婚后夫妻俩分手辽宁在线咨询 2022-06-251、夫妻之间的借条如果在借条上面注使用用途是有效的。 2、夫妻之间如果是一方,单独借钱,数额超出了承受范围,另一方可以不还,不视为共同债务的。 3、婚内打的借条,离婚后是否有效,如今这已是一个很常见的法律问题,很多离婚当事人经常为此发生纠纷。对个人财产的性质不因夫妻关系存续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之规定,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予以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
-
夫妻间借条要求离婚可以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3-05-31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给另一方出具的借条,在离婚时可以要求对方进行返还。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 如果借款用于借方的个人事务,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夫妻一方是需要偿还该债务的。 出具借条一方当事人对存在相反情形负有举证责任,如举证不力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
夫妻间借条离婚算吗,法律上该如何规定辽宁在线咨询 2023-08-20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给另一方出具的借条,在离婚时可以要求对方进行返还。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 如果借款用于借方的个人事务,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夫妻一方是需要偿还该债务的。 出具借条一方当事人对存在相反情形负有举证责任,如举证不力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