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事故需要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主要把精神损害抚慰金分为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以及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三种形式。从目前情况来看,法院在处理侵害生命健康权赔偿类案件时,对精神损害的赔偿通常本着“从严”的原则。一般来讲,在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诉讼中,只有在受害人构成残疾乃至死亡的情况下,才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得到相应赔偿。所以,交通事故中受伤较重的受害者在出院后应该到专门的伤残鉴定部门进行评定,如果构成残疾,就可以由受害者本人或者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要求残疾精神损害抚慰金。
二、哪些因素影响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来看,目前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大体由以下因素确定:
1、受害者的伤残等级;
2、受害者的年龄;
3、肇事者的过错程度;
4、肇事者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5、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三、精神损害赔偿法律依据
(一)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侵权损害赔偿中,应一并提起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的请求,否则诉讼后不得提起。(参照精神赔偿解释第八条)
(二)赔偿类别:
1、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
2、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死亡赔偿金已可视为财产损失)
3、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其他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参照赔偿解释第九条)
(三)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不予支持。
(四)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一次性支付,特别情况下可以分期支付。
最高院道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全文第二十九条
-
什么情况下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多少
157人看过
-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什么情况可以做精神鉴定
393人看过
-
交通事故中哪些情况可以获得精神损害的赔偿?
474人看过
-
[精神损害赔偿]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98人看过
-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原则是哪些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
498人看过
-
交通事故赔精神损害的依据
98人看过
-
交通事故受害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5(1)受害人或其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要求加害人给予精神。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一般不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一般确定在5万元以内。损害特别严重的,可以在5万元基础上适当提高。 (2)按农村居民的标准进行的赔偿,因该标准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有关标准,也低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有关标准,可以根据其减少的差距适当提高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
-
因交通事故引起的精神损害,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澳门在线咨询 2022-01-27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精神损害赔偿很难认定法院一般不会支持。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适用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
-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出现精神损害的情况,对方会有精神赔偿吗如何赔偿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06我是福建省的,我听检查院的检查长对我说,在我们这边没有精神赔偿。我不懂,法律上明明有的,在我们这边怎么会没有了?还有一点,我女儿刚满一岁,在没出事之前是农村户口,出事之后,我把我女儿的户口迁入我的户口里。我老公是农村户口,而我是居民户口,如今,我女儿和我一起的,那么赔偿的话,我女儿应该是按居民来赔偿吧? 刘律师了,希望你能尽快回复,因为我很急的。也很无奈。对方的律师说他们关系很好。一切都是他们说的
-
交通事故需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有哪些, 交通事故索赔要注意哪些问题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09一、交通事故需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主要把精神损害抚慰金分为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以及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三种形式。从目前情况来看,法院在处理侵害生命健康权赔偿类案件时,对精神损害的赔偿通常本着“从严”的原则。一般来讲,在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诉讼中,只有在受害人构成残疾乃至死亡的情况下,才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
-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原则是什么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河南在线咨询 2023-02-16精神损害赔偿是一般侵权行为责任。既然如此,精神损害赔偿就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不同种类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1、补充适用原则。 2、公平适用原则。 3、适当限制原则。 4、过失相抵原则。 5、法官自由裁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