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坦白。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
3、立功。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聋哑人或盲人。
7、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8、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教唆未遂。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对于初犯、偶犯,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从轻、减轻处罚。另外,被告人实施犯罪的动机、手段、悔罪态度、社会危害性、一贯表现等因素也会影响到量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从轻、减轻处罚。
一、不认罪可以判刑吗?
可以的,只有证据就可以定罪。
第五十三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故意伤害罪和绑架罪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罪名,但是,在很多绑架案件当中犯罪嫌疑人也都对被绑人质实施了故意伤害行为,像这种做法不能同时构成故意伤害罪和绑架罪,故意伤害被绑人质会加重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但一般情况下不会数罪并罚的。
-
袭警罪从重处罚和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
246人看过
-
怎样处罚故意伤害罪,从轻量刑情节有哪些
208人看过
-
故意伤害罪轻伤怎么判刑,故意伤害罪哪些情形可以减轻处罚
123人看过
-
故意伤害罪如何处罚,哪一些情形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377人看过
-
酌定从轻处罚行为有哪些
428人看过
-
绑架罪故意轻伤定啥罪
129人看过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
酌定从轻处罚情节都有哪些,有哪些规定宁夏在线咨询 2023-12-111、犯罪对象特殊,反映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的。 2、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或危害结果较轻的。 3、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危害结果的。 4、积极退赃的。 5、主动赔偿经济损失的。 6、犯罪人与被害人有特殊关系需要从轻处罚的。 7、防卫中侵害第三人的。 8、所谓大义灭亲行为造成的犯罪。9、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有一定责任的。
-
实施绑架行为人哪些情形可以从轻处罚?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031、绑架后未勒索财物而主动放人的。绑架罪系行为犯,绑架后并未勒索财物而主动放人的也成立绑架罪既遂。但行为人绑架他人后出于悔悟或慑于法律威严等原因,未勒赎而主动放人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若对此种危害性较小的行为也一律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罪刑明显不相适应,故可将其归入情节较轻的情形之一。 2、因合法要求、利益得不到满足、保护而实施绑架人质的过激行为构成犯罪的。例如在城市拆迁过程中合法
-
敲诈勒索罪从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什么情况下会被判以故意伤害轻伤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06敲诈勒索罪从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 敲诈勒索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敲诈勒索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认定为犯罪的,应当酌情从宽处理。
-
绑架勒索故意伤害罪是啥,绑架后故意伤害怎样处罚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3-03-31保释是具保释放、取保释放的简称。为在司法机关被关押的刑事被告人提供担保而准予释放。在中国,对应当逮捕的人犯,如发现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及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罪行较轻的人,即可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司法机关将申请保释的人和保证人当面对保落实,然后予以释放。那么故意伤害罪可以保释吗?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
-
法定从轻情节酌定从轻情节有哪些河南在线咨询 2024-04-30法定从轻情节酌定从轻情节主要有:1、赔偿被害人的损失;2、退赃;3、被告人认罪;4、被害人有过错;5、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种罪行;6、揭发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7、犯罪动机;8、间接故意;9、抢救被害人;10、初犯和偶犯;11、发生在近亲属之间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