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和过失是醉酒驾驶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违反的心理态度。因此,醉驾不属于过失犯罪。
一、民事过失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1、主体条件。过失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而且各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一个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一个由刑事责任能力和一个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不可能构成过失共同犯罪,这一点实事上同共同故意犯罪完全相同。2、二人以上的行为人都有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且该共同过失的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二人以上的行为方式可以是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也可以是作为和不作为的结合。在各行为人之间存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是过失共同犯罪成立的客观基础,共同过失行为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不仅自己没有履行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而且也没有能够履行促使其他人履行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由于各行为人共同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3、主观要件。二人以上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都是过失,共同懈怠了共同注意义务。过失犯罪必须具有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态度,只有共同过失才使得各行为人的行为连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使得各行为人主观罪过具有内在一致性,各行为人主观上不论是过于自信还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只要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均不影响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但是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必须基本相同。4、核心要件。行为人之间具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
二、犯罪的故意与过失是什么意思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三、过失犯罪是指什么
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从而导致这种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承担刑事责任。因行为人主观过失造成危害社会的,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持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其主观恶性犯罪行为比故意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行为小。
-
醉酒驾车处拘役多久,醉酒驾车属于故意还是过失
452人看过
-
故意过失属于什么
448人看过
-
驾驶员饮酒200ml属于醉驾还是酒驾
442人看过
-
酒驾是意外还是故意?
342人看过
-
危险驾驶属于酒驾还是醉驾
310人看过
-
100毫升属于酒驾还是醉驾
363人看过
酒驾是指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 酒驾并不存在量刑标准。因为一般的酒驾行为仅仅是行政违法行为,并不会触犯刑法。因此,法院并不会对一般的酒驾行为作出定罪和量刑。有量刑标准的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主要是指醉驾的行为。... 更多>
-
酒驾造成人身伤害是否属于故意或过失犯罪?山东在线咨询 2025-01-12将醉酒驾车和危险驾驶归类为蓄意犯罪的原因在于,饮酒会导致个体自我意识严重或局部丧失,从而使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具有危险性。类似地,涉嫌故意在道路上过度饮酒,即使明确知道这种行为可能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但仍然故意为之,因此也被视为蓄意犯罪。
-
过失杀人属于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澳门在线咨询 2023-05-10过失杀人算杀人。过失杀人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依据】
-
污染环境罪是属于故意还是过失湖北在线咨询 2023-03-29污染环境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如果是过失造成的,就不构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后果严重,依照法律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该罪具体的内容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排放有害物质。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于原有规定作出修改,本罪从结果犯演变至行为犯,从过错责任原则到带有严格责任性质的过错推定原则,从过失犯到承认存
-
危险驾驶罪的行为属于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23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犯罪,所以主观是故意,是行为犯,只要有相关的行为就属于犯罪。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
2022年故意过失属于什么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22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过失是指“应注意的、能注意的,而未注意”,或是无法达到一般合乎理性之人所应达到的谨慎程度。 《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