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人出轨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对于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出轨的,对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毫无根据的捏造这样的事情,自然构成侵权,直接影响个人名誉。捏造事实的话,是侵害名誉权。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结婚后出轨犯法吗
一、结婚后出轨犯法吗
1、婚后出轨不合法,但不一定属于犯罪。分别是:
(1)如果仅是婚外情不属于刑罪,但由此造成婚姻破裂时,男方需因其的过失而对女方做经济赔偿;
(2)如果婚后出轨在为离婚的前提下,又再次与第三者结婚的,可能构成重婚罪。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
【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任何犯罪必须具有四个构成要件。重婚罪的四要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具有重婚的行为,即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3、主体为一般主体,一是有配偶的人,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成立婚姻关系,二是没有配偶的人,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自己有配偶而故意与他人结婚。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构成重婚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
违反法律规定,出租枪支是否犯罪?
181人看过
-
定金租房规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
111人看过
-
法律规定赌博是否违反刑法
193人看过
-
婚内出轨是否违反法规?离婚判决如何做出?
243人看过
-
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消费未付款是否违法?
180人看过
-
军婚军人配偶出轨违反哪些法律法规?
59人看过
重婚,指的是当事人在有配偶的情况下,与他人再结婚的行为。即当事人在已经有了一个事实的婚姻关系时,又和其他人缔结了第二个婚姻关系的。 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1、法律上的重婚,即当事人前一断婚姻关系还没有解除,又和其他人办理结婚登记从而构成的重... 更多>
-
同居但是没有违反法律有关规定会不会有出轨河北在线咨询 2022-06-20法律上双方没有同居就不算出轨。婚内出轨是对合法婚姻关系的一种破坏,但不是所有的出轨行为都能认定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对禁止重婚这一基本原则的补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 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
婚后出轨要怎么样写才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18只要不违反我国强行法规定,就不算违反法律规定;但是类似保证书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夫妻一方在婚后有类似行为且能举证的,法院在离婚判决时会多考虑无过错方的利益
-
底片拍摄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有何规定?山东在线咨询 2024-12-30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关于影楼底片的问题,虽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影楼是否必须提供底片,但影楼在拍照时一般会默认提供底片。然而,顾客是否需要底片可能因所选照片而异。如果顾客不需要底片,影楼通常不会提供。因此,影楼可以不提供全部底片。
-
1. 遗弃婴儿是否违法? 2. 弃婴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 3. 违反弃婴行为法律规定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30遗弃新生儿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如果对年幼的或者患病的孩童拒绝抚养,情节严重,具有抚养义务的人就构成了遗弃罪。 但如果是对未成年出于教育目的进行吓唬,采用不提供足够食物的方式,但未采取实际行动,则不能认为是拒绝抚养,也不算情节严重,一般不应认定为犯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
-
工厂是否允许员工外出并违反法律法规?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6如果企业在员工提交辞职申请后仍然拒绝批准,这将被视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公司有责任积极配合员工完成离职流程的各个环节。 如果员工未经许可擅自离岗并对公司造成了实际经济损失,公司有权向其提出赔偿要求。但是,如果企业故意阻挠,使员工无法离职并拒绝办理相关手续,员工可以考虑向劳动监管部门投诉,或者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根据该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