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如何认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25 10:33:35 365 人看过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基础上仍决意实施这种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

因此,认识因素是构成犯罪故意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意志因素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决定性因素,是认定犯罪故意的主要依据。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包括希望和放任两种形式。希望,表明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这种犯意明显而坚决;放任,表明行为人虽不追求但有意纵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这种犯意较为模糊而随意。

两者体现出来的主观恶性程度有所不同。依不同标准,对犯罪故意可以作多种分类。

一、醉驾这样算间接故意吗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醉驾这种行为是违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醉驾者就有放任造成危害结果的间接故意,醉驾者是过失还是间接故意或直接故意,需要具体分析,不可盲目定性。

二、怎样可以确定是集资诈骗的共犯

集资诈骗共犯的认定:集资诈骗主体须是二人以上,要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以及共同的犯罪行为。其中,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具有意思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的实施犯罪。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08:3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共同犯罪相关文章
  • 如何认定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了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很明显,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能具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我国刑法对犯罪动机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它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但是,我国刑法分则不少条文规定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或情节轻微,犯罪动机无疑是能说明情节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我国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过失犯罪,都要求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没有法定的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谈不上犯罪过失的存在。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
    2023-06-11
    243人看过
  • 单位犯罪中单位意志的认定
    赵某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赵):从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出发,单位犯罪的成立,和自然人犯罪一样,必须具有罪过。由于单位犯罪的罪过与单位中个人的罪过容易混淆,因此,在单位犯罪的认定中,单位犯罪有一个重要的成立条件值得特别关注,这就是犯罪行为必须反映单位整体的意志。如果某一犯罪行为没有反映单位整体的意志却以单位犯罪处理了,那就违背了谁犯罪谁承担责任的准则。肖某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以下简称肖):单位犯罪必须反映单位整体的罪过,单位整体的犯罪意志应成为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站得住脚的。早期的刑法修订草案将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作为单位犯罪的一个特征,用意就在这里。但是,修订后的刑法最后为什么没有把这一条明确下来呢?我想,恐怕还是觉得这种文字表述在概括单位过失犯罪上会有所欠缺,言多必失,所以到底怎样才算反映了单位整体
    2023-06-11
    405人看过
  • 影响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因素
    共同故意犯罪一般会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精神损失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2023-08-11
    93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如何认定,故意杀人罪如何量刑
    一、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如何认定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
    2024-01-20
    388人看过
  • 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的犯罪故意?
    司法实践中,被告人是否具有集资诈骗的主观故意,常常是集资诈骗案件中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那么,在集资诈骗案件应当如何认定诈骗的主观故意?认定诈骗的主观故意的基本原则不管是普通诈骗还是特殊诈骗(集资诈骗、票据诈骗、票据诈骗等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都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即行为人只有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可能构成诈骗。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定诈骗的主观故意的具体方法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认定集资诈骗的主观故意可以分两步进行:一、审查行为人是否存在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诈骗的方法,是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如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虚假的证明文件、虚假的担保文件;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等。
    2023-04-23
    220人看过
  • 袭警罪的故意形态犯罪如何认定
    对于袭警罪这一故意形态犯罪的认定,需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客观行为以及特定状况下的行为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审查与思考。从主观层面上看,行为人必须具备清醒的认识,明确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正是正在依照法定职权履行职责的人民警察,然而却依然决然地选择采取暴力袭击行为。而在客体层次,这种行为主要体现于以暴力袭击的形式威胁警察的人身安全。例如来说,倘若行为人在警察明确宣布其身份并依案执勤期间,肆无忌惮地公然使用暴力手段横加阻扰甚至发起攻势,那么其便有可能构成本罪行的故意犯罪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妨害公务罪、袭警罪】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2024-08-08
    196人看过
  • 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哪两个方面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一、过失犯罪可否成立共同犯罪过失犯罪是可以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如下:1、各行为人都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这里所说的共同注意义务是指各行为人不仅都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而且在实施可能导致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过失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时,不仅自己注意而且也要促使他人注意,从而使行为人之间的注意义务存在互动、协作关系,来共同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2、数人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各行为人之间存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各行为人共同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各行为人违反共同注意义务导致了同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共同过失造成的危害结果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违反共同
    2023-04-10
    187人看过
  • 共同犯罪故意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认识因素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故意是怎么认定的?共同的犯罪故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的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参加实施犯罪。二是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态度。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默契,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犯罪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3-08-11
    249人看过
  • 故意犯罪构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一帮犯罪与故意犯罪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并且一般犯罪与故意犯罪不仅仅是所判的罪行不一样。其实两者所适用的法律条文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般犯罪我们都有所了解,那对于故意犯罪构成的构成因素有哪些呢?为此我们做了以下介绍。审查起诉中,犯罪故意如何认定1、对犯罪故意要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来把握。2、对“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可从其客观行为判断。3、对特定犯罪对象认识是否“明知”应综合相关环境判断。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了“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起诉总体标准。从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类型看,相当数量的犯罪尤其是暴力型犯罪或者以积极作为方式实施的具有特定目的的犯罪行为,主观罪过状态大都能从客观行为中推断或者反映出来,只有存在结果加重情形的犯罪,主观罪过的证明对行为定性才有意义。一、犯罪故意的一般证明标准审查起诉要确定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移送审查的证据足以认定被追诉人具有
    2022-10-09
    456人看过
  • 故意伤害罪怎样认定,如何认定故意伤害罪
    一、故意伤害罪怎样认定故意伤害罪是指侵犯或者损害被害人身体的行为。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应注意的是,本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因此,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一般不认为是犯罪。只有当自伤行为是为了损害社会利益而触犯有关刑法规范时,才构成犯罪。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2)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进行的;(3)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末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
    2024-01-16
    59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到底如何认定与认定的区别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并相信可以避免,从而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有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结果。除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外;(3)必须明确规定处罚此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中的作用不同;(3)从处罚上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认定时的区别(一)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二)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
    2023-08-09
    61人看过
  • 强奸罪违背妇女意志应如何认定?
    按照相关规定,妇女的性自由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违背了妇女的意愿强行与其发生性交行为就构成了强奸罪,但在现实中,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成为法庭中认定强奸罪时辩论的焦点,如果没有清晰的认定依据和标准,就会导致犯罪人逍遥法外,受害者白白蒙冤,那么,强奸罪违背妇女意志应如何认定呢?强奸罪违背妇女意志应如何认定?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强奸罪侵犯的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即妇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性行为的权利。因此,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是认定是否构成强奸罪的关键所在,也是司法实践中难于认定是否强奸的关键。违背妇女意志,是指没有得到妇女的同意而强行与之发生性交的行为。因此判决是否违背妇女的意志,关键要看妇女对发生性行为是否同意,至于妇女表示同意是在发生性交之前还是性交过程中,均不影响同意的成立。妇女是否同意不能以有无反抗为标准
    2023-04-17
    345人看过
  • 犯罪故意的要素和界定分析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以此规定为依据,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事实。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事实要素。认识,即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主体对客观认识现象的了解和理解。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就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了解和理解。(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即行为人对所导致的危害结果所具有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犯罪意志因素包括希望和放任两种形式。“希望”,即积极追求,是行为人对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具有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放任”,是听之任之,实行为人并不积极追求危害社会结果的发
    2023-07-05
    164人看过
  • 审查起诉中,犯罪故意如何认定
    ●对犯罪故意要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来把握。●对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可从其客观行为判断。●对特定犯罪对象认识是否明知应综合相关环境判断。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了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起诉总体标准。从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类型看,相当数量的犯罪尤其是暴力型犯罪或者以积极作为方式实施的具有特定目的的犯罪行为,主观罪过状态大都能从客观行为中推断或者反映出来,只有存在结果加重情形的犯罪,主观罪过的证明对行为定性才有意义。一、犯罪故意的一般证明标准审查起诉要确定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移送审查的证据足以认定被追诉人具有实施被追诉的犯罪的主观故意,要从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予以审查确定。从认识因素来看,要审查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合乎逻辑地推导出被追诉人意识到自己正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对行为引发的危害结果主观上是明知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1.现有证据(
    2023-04-22
    431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参加人的犯罪意思互相沟通,而加功于他人犯罪的,即使没有与他人沟通也能成立某种共犯,... 更多>

    #共同犯罪
    相关咨询
    • 如何辨别犯罪意志因素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9-08
      第十四条规定,行为人在明知认识的基础上,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执有的心理态度,就是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意志因素决定行为的方向、行为的进程、行为的结果,深刻地反映行为人的价值取向,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首先,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希望的内容。希望是行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只能通过行为人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行为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法、手段,指向什么对象、部位,都是人有意志的活动,行为人的行为
    • 如何认定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2-14
      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可以是下列情形之一,或者综合具有下列几种情形:1.行为人意外的客观原因。它包括:(1)遭到被害人强有力的反抗。例如抢劫犯在实施抢劫时,被对方制服而丧失继续侵害能力。(2)遭到第三者的制止或政法机关的拘捕。例如杀人犯在举刀砍杀时,被在场其他人夺下凶器。(3)被害人有效的逃避。如犯罪分子在实施杀人行为时已砍伤被害人仍持刀追赶,被害人躲入室内报警,而使其未能将犯罪实施完成。(4)
    • 事故的造成因素,如何认定故意破坏损坏现场
      澳门在线咨询 2021-11-06
      认定故意破坏事故现场需要看是否符合下列要求 1、行为的主体是事故当事人; 2、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的; 3、行为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 4、破坏现场的客观行为。
    • 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可分为哪些情况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1-16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 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 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
    • 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哪两个方面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7-21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 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 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