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拘留几天,要按照情节是否严重而定。按照当前我国的规定,盗窃不一定就构成犯罪,一般情况下是要看盗窃公私财物的价值大小,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多次盗窃、扒窃、入室盗窃等等,法律中直接规定为盗窃罪,此时定罪并不考虑实际盗窃的财物价值多少。
一、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1、盗窃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简单地说,行为人主观上就是恶意想偷取他人占有的财物。2、盗窃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秘密窃取就是行为人采用不易被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或者其他人发现的方法,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如溜门撬锁、挖洞跳墙、潜入他人室内窃取财物等。3、盗窃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价值人民币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两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的,为“多次盗窃”。4、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一般情况下,是指年满16周岁以上的正常人。因此,构成盗窃罪必须满足以上的要件,否则的话就不能认定为犯罪,但是被人发现后,需要返还原物。比如盗窃他人财物,但未达到法定数额的,那么不会构成犯罪,但需要返还物主。
二、入室盗窃对首付有要求吗
入室盗窃没有最低限额,实施了入室盗窃行为就构成盗窃罪。盗窃罪对一般盗窃有数额要求,对入室盗窃、多次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都没有数额要求。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盗窃电动车怎么判
要看电动车的具体价值,如果金额比较大,达到了盗窃罪立案标准,也会按照盗窃罪处罚。
《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司法解释: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264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
刑事拘留盗窃罪能拘留几天
142人看过
-
盗窃罪依法行政拘留几天
411人看过
-
初次犯盗窃罪要拘留几天
185人看过
-
湖北恩施盗窃罪取保要几天出结果
276人看过
-
入室盗窃案刑事拘留几天?
158人看过
-
瓦房店盗窃罪拘留几天的
93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
入室盗窃几天会拘留云南在线咨询 2022-04-06不是拘留几天的问题,入室盗窃无论金额大小,是涉嫌犯罪的行为,涉嫌盗窃罪。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
-
被盗窃了几天会拘留十天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16刑事诉讼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没有刑事犯罪案底的。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有罪后,就有刑事犯罪案底。所以在盗窃后如果法院还没有宣判定罪,则还没有案底,但是如果后来已经确定有罪,则会保留案底并在一定情况下产生影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二、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主要内容(一)建立犯罪人员信息库为加强对犯罪人员信息的有效管理,依托政法机关现有
-
盗窃不足三千元能拘留几天湖北在线咨询 2023-07-19盗窃财物价值未达到三千元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
盗窃拘留几天可以取保候审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7未成年人盗窃能否取保不一定,只要被采取强制措施,申请就可以申请,未成年人盗窃案,一般可以争取取保候审,办案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三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