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造谣罪既遂将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3 15:44:29 493 人看过

战时造谣惑众罪既遂会受到的处罚是:

1、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战时造谣惑众罪构成的特定时间是战时,如果平时有上述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认定

1、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军职人员在战时情况下,制造谣言,迷惑群众,动摇军心的,才构成犯罪。而对那些在战时因对上级的命令、指示理解不同,而随意发表一些错误言论,或者遇到任务较重、伤亡较大、未顺利完成任务而埋怨上级和责怪友邻部队的,不能当成造谣惑众的行为加以追究。对行为人仅一般的传播战况不真实的消息,或将他人的谎言蜚语加以传播、渲染,尚未造成动摇军心后果的,不应视为犯罪。

2、区分本罪与谎报军情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都有虚构事实并加以扩散的情节,而且其虚构的内容可能很相似。但前者是将编造的谣言在公众中散布,散布的对象包括下级、同级和上级,但不是在履行职责;而后者是将编造的情况按隶属关系和职责要求向上级报告,其表现形式是在履行职责。

3、区分本罪与假传军令罪的界限

前者的行为人也可能编造有关作战命令的谣言。这种情况与假传军令罪的区别,在于传递虚假军令的方式和接受虚假军令的对象不同。前者不是将虚假军令直接传播给执行人,而是在公众中传播,对象是不特定的;后者则是将虚假的命令传递给依照职责应执行该命令的人,假传的方式往往是正常下达命令的方式,对象是特定的。

4、战时造谣惑众罪与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

战时造谣惑众罪与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的法条竞合,《刑法》对这两类犯罪的规定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军人战时造谣惑众、扰乱军心构成犯罪的,应优先适用本章的规定,以战时造谣惑众罪论处。

国家在宣布进入战争的状态之后,任何人都不得实施可能会动摇军心的行为,否则此类行为一旦被发现,行为人就有可能会被量刑。这是由于军心动摇之后,可能会加大战败的概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三十三条

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2日 12:4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不做笔录将会面临哪些后果?
    1、公安机关对你进行询问是依法进行的,但是警察没有强制询问的权力;2、你属于被侵害方,但因为你没有报案并且不想追究责任,那么你的身份为证人,作为公民你有作证的义务,但同时你也有拒绝作证的权利;3、我国法律中不存在沉默权,但是在公安机关对你进行询问时你有权保持沉默,并可以在询问结束后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字。去公安局做笔录有影响吗笔录,是法律行业中的专业术语,就是将证人、犯罪嫌疑人、或目击证人的详细身份和话语记录的文字,不同的笔录影响不同。如果是一般的行政案件,笔录对自己的影响都不大;如果是证人笔录,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对他人影响很大;如果是犯罪嫌疑人笔录,将直接影响刑事判决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四条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
    2023-07-17
    132人看过
  •  电鱼将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
    电鱼行为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如果违反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或者渔获物中幼鱼超过规定比例,将会被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电鱼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电鱼是违法行为,其行为会被法律制裁。如果电鱼行为违反了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或者渔获物中幼鱼超过规定比例,将会被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电鱼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电 鱼 被 依 法 处 罚 的 程 度 如 何 ?电鱼作为一种非法捕捞方式,在我国是严格禁止的。然而,由于电鱼活动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许多地区仍然存在着电鱼违法行为。对于电鱼被依法处罚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律分析。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渔业法》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电鱼等
    2023-09-01
    277人看过
  • 不交纳物业费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一、不交纳物业费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不交物业费法律后果为:物业公司会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支付物业费并承担违约责任。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业主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用。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从其约定,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第六十四条规定,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业主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其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二、不缴纳物业费的诉讼时效是多久不缴纳物业费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
    2023-10-29
    190人看过
  • 违规避税公司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公司避税的处罚是,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公司拒不缴纳税款的,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偷税与漏税和避税的区别偷税与漏税漏税是指纳税人(包括扣缴义务人)并非故意,没有依照税法规定缴纳或者足额缴纳税款的行为,是一种一般税务违法行为,应由税务机关责令其补缴漏缴的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偷税则是一种故意行为,行为人目的明确。从性质上看,偷税性质要比漏税严重得多,偷税情节严重,符合规定的偷税罪的条件的,应当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偷税与避税所谓避税,是指采用合法手段减轻或者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广义的逃税包括偷税与避税。偷税与避税虽然都是减少或者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避税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前采取各种合乎
    2023-07-18
    269人看过
  • 传谣造谣的法律后果
    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假冒伪劣危险物质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
    2023-04-01
    457人看过
  • 造谣者将面临多长的监禁?
    造谣传播判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造谣传播是对他人个人信息的造谣,具体情况分为:1、涉嫌诽谤他人,判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2、为了从中获取某种利益,会加重案件的量刑,具体量刑人民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决。一、造谣诽谤的认定条件包括: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
    2023-06-30
    258人看过
  • 违约了贷款办不下来将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一、违约了贷款办不下来将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违约了贷款办不下来将会面临以下法律后果:1.贷款人承担违约责任;多次或者长期不还或者不按时归还银行的贷款,对银行的利益和运营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不良后果下,贷款人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一般包括除了偿还贷款本息和罚息之外,还需要支付银行对贷款人提出的诉讼等相关费用。2.房产被拍卖变卖;如果贷款人是将房产抵押给银行作为担保的,那么,银行会将该担保房产进行公开的拍卖和变卖,拍卖所得的资金首先用于偿还贷款人未归还给银行的剩余贷款,如果还有余额,则将余额退还给贷款人。3.银行与其解除贷款合同;如果是因为购房者个人的原因造成房贷长期还不上或者是不按时偿还贷款,并累计达到一定的次数,银行在调查清楚之后,是有权与购房者商谈解除借款合同的。二、贷款违约纠纷诉讼时效多久贷款违约纠纷诉讼时效是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
    2023-09-29
    343人看过
  • 欠钱被起诉立案后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若因债权债务关系未履行款项而受到诉讼追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支付相应的滞纳金或逾期利息。如在法院作出裁判后仍然未能及时缴纳相关欠款,那么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本人名下的账户资金将可能面临冻结甚至划拨以偿还欠款的风险。若是未能自觉执行法院下达的生效判决,尤其是在具备执行能力的前提下故意拒绝履行债务义务,情况恶劣者甚至可能承担相应的刑事责罚。《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2024-08-07
    470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既遂者将面临哪些处罚?
    敲诈勒索罪是重要的侵犯财产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敲诈勒索罪既遂敲诈勒索罪既遂判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徒刑。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会被判处三至十年之间的有期徒刑、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都要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3-07-04
    132人看过
  • 战时造谣惑众罪有哪些惩罚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一、战时造谣惑众罪有哪些惩罚法律上有哪些规定战时造谣惑众罪量刑具体的法律规定如下:1.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惑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3.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战时造谣惑众罪构成的特定时间是战时,如果平时有上述行为的,不构成本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三十三条【战时造谣惑众罪】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二、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是哪些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是如下:1.客体要件:客体是部队的作战利益;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战时实施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行为;3.主体要件:主体是在战时参与作战或者担负作战任务的军职人员;4.主观要件:主观方面一般由故意构成。三、战时造谣惑众罪可以缓刑吗
    2023-11-23
    71人看过
  • 微博造谣传谣将面临什么治安处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络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依据情节承担法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谣言,微博造谣等行为均为“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性质了构成犯罪,根据造谣行为的具体情况,分为诽谤罪、诬告陷害罪等。《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243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造谣行为的民事责任是什么?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
    2023-06-23
    466人看过
  • 网络造谣传谣面临三大法律责任
    在检方办理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案件中,被告人之所以触犯法律,被判处刑罚,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只想着发泄自己情绪或是为了好玩。近日,一些网络谣言引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朝阳检察院昨天发布,在各类谣言类犯罪中,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较为常见。网络造谣、传谣面临三重法律责任。据郭检察官介绍,该院自2008年至今,共审查起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案件20起,其中移送起诉14起,都是网络谣言危害到社会管理秩序的典型案例。从起诉的案例中看,网络谣言均具有极强的恐吓性或煽动性,因此警方近日来也不断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但个人应该如何合法地、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受众面最广的信息传播方式,应引起广泛重视。郭检察官说。据了解,在检方办理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案件中,被告人之所以触犯法律,被判处刑罚,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自己行为的
    2023-06-11
    80人看过
  • 拖欠工程款的人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一、拖欠工程款的人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拖欠工程款的法律后果:1.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2.发包人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承包人有权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二、拖欠工程款怎么索要1.通过电话和函件催收。经常给施工方公司打电话,询问工程款进度。要注意打电话的时候记得录音,防止对方钻法律空子,提前保留证据。还可以通过挂号信的方法给施工方公司发催收函并留底,用来阻断诉讼时效。2.亲自到对方公司上门催收。可以经常去对方公司上门催收,老板可能会因为不堪打扰,然后就会把工程款还上。3.委托律师代为催收。如果考虑到自己不懂如何催收工程款或者精力有限,可以委托专业律师处理。4.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可提供担保冻结施工方的财产,以免对方公司转移财产。三
    2023-11-17
    347人看过
  •  欠条纠纷诉诸法院,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采取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具体执行由法律规定,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若申请执行人超过六个月未得到执行,则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当债务人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判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
    2023-11-09
    37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如果进行造谣传谣,会面临哪些法律责任的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13
      1、造谣传谣可能会面临行政、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需要根据散步的谣言内容以及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 2、《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3、《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解释》第10条规定,编造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有关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此类恐怖信息而故意传
    • 战时造谣惑众罪是否构成既遂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13
      判刑如下: 1、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如果造谣诽谤造谣罪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7
      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
    • 造谣的解释是哪些,造谣会有哪些法律后果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26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咨询在战时造谣惑众罪既遂如何处罚?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31
      如果有战时造谣惑众罪既遂,按法律第四百三十三条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勾结敌人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