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是否使国家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如果在签订、履行合同时虽然被骗,但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不构成犯罪。
2.区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界限。两种犯罪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而被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区别在于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而后者仅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贷款合同诈骗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1、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尽管两者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且都包括侵犯了财产所有权,但侧重点不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合同监管制度。而贷款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则主要是金融管理秩序。
2、两者发生的场合不同。合同诈骗罪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而贷款诈骗罪发生在行为人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
3、两者侵害的直接对象有所不同。合同诈骗罪直接侵害的对象是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贷款;而贷款诈骗罪侵害的对象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帮信与掩饰:详解两者之间的法律定性
90人看过
-
区分行贿与受贿:浅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404人看过
-
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两者之间都有什么不同?
393人看过
-
辞职与离职:两者之间的区别
131人看过
-
合同诈骗案件分析与认定
492人看过
-
非法拘禁与敲诈:犯行的法律定性分析
239人看过
合同诈骗也属于诈骗罪的一种,我国法律规定了定罪数额,只有数额达到较大(3000元以上)才成立诈骗罪,法院才会定罪处罚,诈骗数额有三个标准,数额较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三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指个人诈... 更多>
-
无效合同与合同诈骗罪两者之间有哪些规定?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28因仅有关私益而使之得撤销的合同。例如,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即为可撤销合同。这类合同没有违反公共秩序,与上述绝对无效的合同明显有区别。尽管经撤销后可溯及合同无效,但在撤销前,其已生效,且可随撤销权之消灭,而不必然归属无效。因此,应不妨碍其成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理由很简单:其一,合同有效是其前提,利用有效合同进行诈骗当然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二,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如系合同“陷阱”所致,这是
-
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罪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4一、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的区别合同诈骗罪往往同民事欺诈行为交织在一起,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2、欺诈的内容与手段不同。民事欺诈有
-
如何区别职务侵占罪与诈骗罪的界限?即两者之间河南在线咨询 2023-07-14职务侵占罪与诈骗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 1、主体要件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而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2.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本公司企业的财物,这种财物实际上已被行为人所掌握,而诈骗罪的对象是不为自己实际控制的他人财物。3.犯罪的行为不同。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的财物;而诈骗罪则
-
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两者之间都有哪些不同澳门在线咨询 2023-08-04(一)二者的主观意图或目的不同,欺诈人在为欺诈行为之时,其本身有履行所签虚假合同的意思,而合同刑事诈骗的行为人虽然也有采取欺诈手段与他人订立合同之目的。 (二)二者欺诈的内容及手段不同; (三)二者欺诈财物的数额不同; (四)二者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 合同一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合法财物,且数额较大的,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由人民法院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代运营诈骗的定性分析浙江在线咨询 2024-11-06在代运营活动中的诈骗罪判断依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的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条件:首先,犯罪分子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捏造虚假事实或隐藏真实情况等手段,骗得数额较大的公共或私人财产;其次,犯罪嫌疑人故意实施诈骗行为,且涉及金额达到3000元人民币及其以上的,才能视为构成诈骗罪;最后,被害人因犯罪分子的诈骗行为产生误解并处置其财产,无论这些财产是被犯罪分子个人挥霍享用,还是转移给他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