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的功能与实现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08:44:48 63 人看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21条规定: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

该条规定包含四个要件:

1、适用的案件类型有两种,即案情比较复杂或证据数量较多;

2、适用时间是开庭前;

3、适用主体是法院和各方当事人;

4、适用方式是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情况记录在卷。上述四个要件构成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的总体框架。

证据交换的目的和功能在于通过证据交换使当事人在庭审前即将所掌握的全部证据提出,整理案件要点,固定争点和证据,以保障开庭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证据开示、交换,当事人可以提出关于证据方面的各项申请,增加证据数量,增强诉辩攻防能力。同时,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可以说,《证据规定》作此规定,使得证据交换的框架比较粗放,功能却比较具体明确。如何在粗放的框架下较好地实现其各项功能,应由浅入深地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一般性问题

证据交换的一般性问题,是指那些规定得比较明确或者容易裁量把握的问题,包括证据交换所适用的案件、主体、时间、次数以及该程序的启动与组织等。其中,适用的案件和启动方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合议庭或承办案件的法官裁量决定。适用的主体和时间规定比较明确,无须赘述。关于适用次数问题,从证据交换追求最大证据量和证据共享功能看,不应有次数的限制。但是,证据交换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简化庭审,提高诉讼效率,因此,具体办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情况和审限要求,证据交换应以一次为宜;考虑到证据交换后,原告需要提出反驳证据及被告可能申请补充证据,可以进行第二次证据交换;对于特别疑难复杂的案件,证据交换应以三次为限。同时,应把握好整个程序的时限,防止当事人滥用证据交换而拖延诉讼。关于证据交换的组织问题,目前有多种做法:有的由立案庭主持,有的由审理案件的合议庭主持,有的由承办法官或包括承办法官在内的两名合议庭法官主持。由立案庭主持的理由是避免审理法官庭前接触当事人,防止先入为主。由审理案件的合议庭主持,意图是增加证据交换的内容,开成预备庭。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均有不妥,证据交换应由案件承办法官或包括承办法官在内的两名合议庭法官主持实施。首先,先入为主的原因是单方接触当事人,并非同时接触。由立案庭法官主持证据交换,势必造成证据交换程序与庭审程序脱节,不便于承办法官和合议庭确定争点,掌握诉讼进程,也违反了直接审理的原则。其次,由整个合议庭主持,相当于对庭审过程的无机分解,是证据交换的庸俗化做法,对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资源无任何益处。而由承办案件的法官主持证据交换,并视情增加一名合议庭成员参加,既能对证据交换进行有效组织,又可避免上述两类问题。

二、技术性问题

证据交换的技术性问题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程序资源,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审判经验的大量积累和对证据规定的熟练掌握。庭前证据交换的标的是证据,诉讼过程中围绕证据的活动有取证、举证、质证、查证和认证,这些活动的相互交织、有机结合,构成证据交换的完整过程,并使证据交换的功能得以实现。

具体而言,取证是证据交换程序的本意,各方当事人都能通过该程序,理所应当地从对方当事人手中获取证据材料。除此之外,证据交换过程中的取证还有延伸含义,包括:《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的被告向法院申请补充证据;第7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有关证据;第22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第23条、24条规定的原告或第三人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第27条第1款规定的当事人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第33条、34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勘验现场等等。举证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对各方当事人来说,既是权利也是义务。除去一般意义的举证,当事人在证据交换程序中应当完成:第43条规定的提出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第44条规定的原告或第三人要求相关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出庭作证的申请;第47条规定的当事人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的申请;第48条规定的当事人要求专业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的申请等等。质证、查证和认证属于开庭审理的内容,在证据交换程序中,均带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原本复杂的问题反而变得简单。只有在各方当事人无异议的情况下,质证、查证和认证方可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排除与案件无关的证据;二是固定各方当事人无争议的证据,并记录在卷,经庭审中说明,可以直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交换的技术性,就在于组织当事人,全面完整高效地实施上述证据活动。

三、原则性问题

证据交换程序的原则是其立法本意和精神内核在具体适用过程中的贯穿和表现。笔者认为,正确适用证据交换程序,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程序正义原则。程序正义是证据交换程序的第一追求,在证据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程序正义,包括公开性、透明度、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对证据资源实行共享并实现最大化等等,即通过庭前证据交换这种公开透明的程序,使诉讼各方平等地占有和利用尽可能多的证据资源,以便在庭审过程中进行有效攻防,使得案件的法律事实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真相,从程序上促进裁判实体公正的实现。坚持程序正义的原则,要求法官充分尊重诉讼各方的证据权利,认真考虑并依法处理各方对证据问题的请求;同时还要有效防止证据权利滥用,创造公开、平等的证据交换环境。

(二)证据失权原则。《证据规定》中许多条款涉及举证期限问题,在适用庭前证据交换程序的情况下,举证期限当然地确定于最后一次证据交换结束之前。审判实践中,要谨慎、严格地适用证据失权制度。谨慎是指对于超过举证期限而引发的证据失权问题,应向当事人充分告知,并记录在卷;严格是指在此基础上,如出现超期举证现象,一律按无效证据处理。对证据失权原则,应从确保证据交换的实现、提高诉讼效率、改善行政诉讼的执法环境等角度,进行认识和把握。

(三)正当程序原则。实现证据交换过程中的正当程序,应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案件承办法官与合议庭之间的关系。既要按照直接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承办法官在证据交换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严格遵循合议庭议事规则。承办法官通过证据交换所整理的案件要点,固定的争点和证据,要及时向合议庭汇报,同时,凡对外发生效力的认定和决定均应经过合议庭研究作出。二是证据交换程序与庭审程序的关系。证据交换应为庭审提供充分准备,但不能超越和代替庭审。诉讼各方在证据交换与庭审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不尽相同,证据交换所能固定的只是双方无争议的证据,如果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过早地进行质证、查证和认证,当事人的证据权利就不能充分保障,而且这种质证、查证和认证结果也因违反法定程序,不能作为裁判依据。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0日 14:3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保全相关文章
  • 论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确立与完善
    【内容提要】确立和完善证据适用规则,是法院当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在论述证据规则的涵义、性质与特征的基础上,先后阐述了确立和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积极意义、基本原则和规则体系,进而重点论述我国行政诉讼应确立和完善的几个具体证据规则,旨在规划和描述出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具体规则的基本内容。【关键词】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确立完善证据是程序的灵魂。[1]作为证据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证据规则,是人民法院依法查明案件事实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在庭审诉讼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遗憾的是,证据规则在庭审方式改革初期未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庭审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地认识到,缺乏证据具体适用规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审判方式改革难以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摸索公开认证的条件和方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和完善证
    2023-06-13
    415人看过
  • 浅析修改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1990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的《行政诉讼法》标志着行政诉讼制度的正式建立。立法家们以公权不能自由处分从而排除了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由于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机关不象民事诉讼中的被告那样能自由处分自己的权益,或说不象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可以放弃某些权利,或主动放弃某些权利,就可以处自行和解,因此传统上的行政法学理论就死认为公法的具有不可放弃性与不可处分性,认为行政机关一旦作出行政行为,要么合法,要么就不合法。行政政关不存在有无权利放弃的思想行为,所以行政诉讼就不存在调解的基础。但笔者在从事行政审判工作八年中,通过协调建议或暗示被告行政机关改变不合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动员原告(行政相对人)撤诉或者原告自行撤诉的,总是占年结案的40-50%左右;协调被告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满足原告的要求,动员原告撤诉或原告自行
    2023-06-06
    365人看过
  • 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一、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庭前证据交换,又称庭前证据开示,也有的称之为庭前证据听证。是指开庭审理前由法院组织当事人就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出示给对方,并由对方发表认可或不认可等意见的活动。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的原因有二个,一是经过当事人的申请,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二是对于证据较多、案情复杂疑难的案件,法院依职权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没有将证据交换纳入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只是对证据交换的启动、程序的组织、开示的范围、开示的时间、次数以及对于其结果的效力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在第5条开庭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7、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是将证据交换作为个别案件庭前准备工作中
    2023-06-06
    279人看过
  • 什么是庭前证据交换?
    民事诉讼证据
    法院改革中,不少法院都实行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据交换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证据交换的主持人是审判人员,证据交换的时间在开庭之前,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法院认可。此外,还规定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证人在庭前证据交换中的陈述,视为当庭作证。实行庭前证据交换,一是为避免当事人进行举证突袭,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保证当事人在诉讼中有平等的获取证据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明确证据交换的期限,实际就是为双方当事人准备证据并进行交换提供科学合理的期间,不限制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期限,便无法实施证据的集中交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证据交换必须发生于当事人答辩期满至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议定也可由法院指定,但均应在开庭审理之前,且交换之日举证期限届满。这是保证庭前证据交换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证据交
    2023-06-22
    402人看过
  • 交换行政诉讼证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第三十七条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第三十八条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届满。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据交换日相应顺延。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人民法院有权要求补充证据。但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需要由人民法院收集和调查的证据,主要有两类: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
    2023-06-28
    430人看过
  • 复审性行政诉讼证据与非复审性行政诉讼证据
    行政诉讼程序一般具有复审性,即在行政诉讼之前已经历了诸如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裁决程序等完整法律程序。行政审判是由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的复审,类似于上诉审,这在证据规则上体现为:行政审判的事实认定以行政程序中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对其在获取和处理证据及得出事实结论上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进行审查。因此,复审性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被告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不能自行收集证据、原告在行政程序中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证据在行政诉讼中一般不予采纳等。特殊情况下,行政诉讼程序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复审性,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起诉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在起诉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被告因没有实施特定的行政行为而被起诉,原告因要求被告实施该特定的行政行为而起诉,因而以被起诉具体行政行为为基础的复审无从谈起。此时,原告需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其向被告提出过申请。在行政赔偿案件中,被告
    2023-04-30
    174人看过
  • 庭前交换证据规则的条件
    一、证据交换规则的理解与把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证据交换规则是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核心部分。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无关于证据交换的规定,民事审判领域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出台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从而确立了证据交换制度,行政诉讼法也随之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确立了证据交换规则。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仅用一个法条作了概括性的规定,还远不及民事诉讼证据交换规则的规定详细,但却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诉讼证据交换规则在此以前没有实践和深度的理论支持,仅作为引入普通法系先进司法经验,通过个案的实践与经验总结、完善才能进一步发展。证据交换规则借鉴的是普通法系‘证据开示’制度,依法律辞典的解释,是指了解原
    2023-06-03
    300人看过
  • 庭前证据交换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我国部分地区试行了庭前证据交换,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认真反思。从实务操作层面来看,目前在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我国证据交换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和统一的证据交换操作指导规则。由于证据规定本身也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各地的操作缺乏统一尺度。如:证据交换的司法主体不统一,证据交换的适用案件范围标准不统一,交换证据范围不统一,证据交换的时间与次数的确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法官在证据交换进行中的裁量权的行使缺乏必要的标准和适当的约束,证据交换中法官释明权的行使缺乏合理尺度等。其二,证据交换当事人欠积极参与,证据交换中过多的法官主导仍是主流。其三,证据交换与其他程序的联结不畅。目前实践中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将交换程序与调解、庭审混为一体;另一种则将交换与调解、庭审截然分离。其四,我们目前的调查令制度不足以适应证据交换制度的需要。同时当事人的调查收集证据权的实
    2023-06-06
    50人看过
  • 论行政诉讼应该实行谁主张谁举证
    一、举证责任概念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者提供证据的义务,并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其是法律假定的一种后果,当事人必须对自己的主张举出主要的事实根据,以证明其确实存在,否则将承担败诉后果。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都没有明确提出举证责任这一概念。作为成文法,《行政诉讼法》在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举证责任这一概念,并规定了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承受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被告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者,具有较强的公权力。正是因为诉讼主体的特殊性,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才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是遵照着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一)被告举证责任之
    2023-06-06
    249人看过
  • 行政诉讼当庭提交证据是否有效
    一、行政诉讼当庭提交证据是否有效一般来说,证据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而当庭提交证据是否有效应当根据法院给当事人的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是应诉通知书中告知的举证期限来决定。如果没有规定,那么是可以当庭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二、行政诉讼的特征是什么(1)行政诉讼所要审理的是行政案件。这是行政诉讼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与其他诉讼的区别。刑事诉讼解决的是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问题;民事诉讼解决的是民商事权益纠纷的问题,而行政诉讼解决是行政争议,即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
    2023-05-18
    130人看过
  •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中平衡论的适用
    任何一种法律体系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有关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观点,可归类为控权论、管理论和平衡论。一、平衡论的内涵在我国,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平衡论。平衡论的基本含义是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权利义务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它主要由以下四方面组成:第一,就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的地位而言,平衡论认为双方的权利义务总体上应当是平衡的;第二,就平衡论所实现的目的而言,它是兼顾论,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一致;第三,实现平衡的手段是对行政权设定相应的控制手段从而实现权利义务的总体平衡;第四,鉴于我们目前行政权的现状及本身的特点,平衡论的重心是实现对国家行政权的控制。二、平衡论在行政法中的体现平衡理论主张在行政机关与公民的法律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平衡的:一方面,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维护行政管理有效实施,达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
    2023-06-06
    245人看过
  • 证据法的事实发现功能是什么
    一、证据法的事实发现功能是什么在现代法律制度下,证据在民事诉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原告利用证据以支持自身的主张,辩驳被告方的否认观点,并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是否合法以及其理由能否符合实际情况。同样地,证据也有助于法院通过审理分析原告及法院本身所搜集到的证据,从而准确地识别案件的真实情况。此外,证据对于法院的判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法院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作为依据,否则将无法做出公正的判决。如果缺乏足够的证据,那么民事纠纷便无法通过判决得到妥善解决。总而言之,证据是民事案件得以顺利处理的基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证据,诉讼程序将无法启动,纠纷也将无法得到解决。民事诉讼证据是指按照民事诉讼规则来确认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于参与诉讼的各方来说,民事诉讼证据对于他们进行诉讼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帮助法院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依法做出公正裁决,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民事诉讼证据具备三大基本特性
    2024-08-01
    338人看过
  • 诌议行政案件开庭前证据交换环节重要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以前,在行政审判实践中我们为了使行政案件庭审效果达到最大化,在通常情况下,审判人员在开庭前,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交换,使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案件的证据的形式、证据的证明目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案件情况有所掌握,尤其是原告对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理解,使原告方做到胸中有数,从而去衡量案件胜败的可能性,是否能续打下去,对提高案件的庭审质量,案件的公正审理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2002年10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要构建实质平等的行政诉讼程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支持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二十一条也规定\"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
    2023-06-06
    235人看过
  • 探析行政诉讼功能
    法律综合知识
    行政诉讼功能是设定行政诉讼目的的客观依据,对行政诉讼功能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行政诉讼本质的认识。行政诉讼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纠纷解决功能;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功能;权力制衡功能;政策形成功能。关键词:行政诉讼;功能行政诉讼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不仅要研究行政诉讼的目的,更要把握行政诉讼之功能。如果说目的是主体的特性,那么,功能则是客体的功用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本身没有什么目的,目的是立法者和司法者的目的,但法律有功能,他能为立法者和司法者的目的提供某种服务。行政诉讼功能是设定行政诉讼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可以说:对行政诉讼功能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行政诉讼本质的认识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对行政诉讼功能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行政诉讼制度的实践。我们认为行政诉讼主要具有行政争议解决功能、相对人权利保障功能、权力制衡功能与社会政策形成功能,中国行政诉讼功能有必要在回应时代要求的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
    2023-06-06
    442人看过
换一批
#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保全
    词条

    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保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其他原因,使将来的判决难以执... 更多>

    #保全
    相关咨询
    • 行政诉讼证据与行政诉讼的证据有什么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03
      证据是指直接或间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客观事实材料。而行政诉讼证据则是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人民法院确定案件的法律事实,并对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有理等作出正确裁判的根据①。行政诉讼证据是行政诉讼的核心,行政审判的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证据,人民法院通过举证、取证、质证及认证等环节,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该事实,并作出裁判,从而完
    • 民诉开庭前可以进行几次证据交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0
      具体开庭时间应该由审理案件的法官进行告知,法律是没有具体规定的,但是开庭审理需要在审限范围内进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第一百六十三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第一百四十九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
    • 什么是庭前证据交换?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1-02
      法院改革中,不少法院都实行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据交换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证据交换的主持人是审判人员,证据交换的时间在开庭之前,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法院认可。此外,还规定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证人在庭前证据交换中的陈述,视为当庭作证。
    •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庭前交换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哪些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4-06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司法审判精神代表着我国诉讼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办理案件以查明事实为主要任务,以求实体裁判上的公正、公平。但这也是重实体、轻程序的一种代表思想。随着‘正当程序’的精神融入立法,我国行政诉讼立法中对程序的重要作用也提高到与实体并重的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若干问题的规定》正是贯彻实施了这种程序与实体并重的精神。第五十三条:“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
    • 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07
      在答辩期满开庭前。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