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届满是不会导致导致实体权利的消失的,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会依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一、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如下:
1、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之债、缔约过失之债等;
2、不适用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但其受侵害而产生的债权请求权,也受诉讼时效约束;
3、国家财产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受到侵害时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4、具有强制性,不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或变更其适用。
二、诉讼时效中断的具体情形有: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综上所述,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届满是不会导致导致实体权利的消失的,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会依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诉讼时效中断的具体情形有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
2017诉讼时效:相关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
307人看过
-
劳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时间限制
108人看过
-
法律规定诉讼时效能否放弃?
440人看过
-
行政诉讼时效管理:规定时效长度与法律规定
430人看过
-
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二年三年吗?
153人看过
-
法律规定诉讼案件的追诉时效有多久
415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诉讼时效法律规定》,借条的诉讼时效如何确定?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07借条的诉讼时效怎么确定: (一)借条最好由借款人书写,而不是由贷款人书写,这样可以防止借款人以贷款人擅自书写内容为由,拒绝承认借条的有效性。 (二)借条尽量简洁明了,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可以不写借款的原因,因为这个与借条本身无关,如果加入就可能产生附带条件的借贷民事行为,导致借款人引用该条件进行抗辩。 (四)尽量附带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身份证号码,体现在借条中,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确认借条当
-
借条的诉讼时效为多久,法律规定中有关民间借贷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3-02-13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人将失去胜诉权利,即胜诉权利归于消灭。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属于法院受理的任何案件均有相应的诉讼时效规定。诉讼时效规定1条的意思是指该诉讼时效规定这个司法解释仅规定了债权请求
-
如何规定诉讼时效法律时效规定怎么判西藏在线咨询 2023-08-30借条诉讼时效,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 1、明确还款日期的,诉讼时效是从还款日期到期后的第二天起算,如果债权人在三年之内没有催告债务人,就丧失胜诉权。 2、没有写明还款日期的,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确定没有写明还款期起的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 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一)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 (二)如果借条上没有写明还款日期但是
-
法律规定什么是诉讼时效?香港在线咨询 2023-04-12法律规定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
-
寻衅滋事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22要知道寻衅滋事罪的诉讼时效,必须知道其量刑。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时,诉讼时效为1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迫或者任意破坏、占用公私财产,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