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克扣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工资拖欠克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帮助:
1、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如果劳动行政部门经过核实,确认确实存在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情况的,应当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
2、向所在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要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这三方组成,以确保调解的公平和中立;
3、如果调解不成功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需要提起诉讼,劳动者应当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
因拖欠克扣工资而辞职该不该我赔违约金
需要赔偿。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经济补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追讨债务:法律途径与维权策略
408人看过
-
应对拖欠货款的策略:诉讼途径与解决方法拖欠货款诉讼程序
61人看过
-
工地欠薪维权:法律途径与维权技巧
419人看过
-
法律求助途径:维权攻略
324人看过
-
商标维权的途径及策略
295人看过
-
拖欠款项的法律责任与应对策略
136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农民工工资拖欠应对策略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12第一,劳动者可以在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进行投诉。 第二,劳动者可以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并要求支付被拖欠的工资。 在这期间内,如果劳动者与公司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还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的赔偿。同时,劳动者也可以以拖欠工资为由,解除劳动关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基于拖欠劳动报酬提出劳动关系的情况下,是可以要求公司支付相应的解除劳动关系
-
-
工厂倒闭,雇主拖欠工资应对策略山西在线咨询 2024-11-27如果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以投诉给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并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投诉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用人单位全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能证明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上班的相关证据。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将下达限期改正,如果逾期不改正,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可以下达行政处罚处理决定,如果逾期未执行,劳动者可以主张用人单位支付拖欠工资数额50%至100%的赔偿金,这是根据《劳
-
离婚避债:法律应对与应对策略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21在实践中,夫妻一方欠债累累,为了逃避债务,夫妻双方可能会合谋假离婚,将财产转移到一方名下,从而导致债权人无法追讨债务,即使及时起诉到法院,胜诉后也难以执行。遇到借夫妻假离婚逃避债务执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强制与教育相结合。执行人员应采取强制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应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向被执行人宣传法律,指出法院认定其为假离婚的事实依据,以及借假离婚逃避债务的法律后果。根据不同案
-
农民工工资拖欠维权的途径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3-10-11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可以先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调解委员会调解,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