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67起校园刑事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5 14:50:41 294 人看过

2015年9月18日上午,最高法发布67起发生在校园内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这些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大多是男性。

在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之际,最高法9月18日召开发生在校园内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通气会。

据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介绍,最高法向全国各级法院征集典型案例,今日发布第一批共计67件案件,包括北京市、河北省、福建省和四川省,这些校园刑事案件的发生时间段为2007年到2014年。

孙军工说,从报送的情况来看,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抢劫、强奸和强制猥亵妇女。在这67起典型案例中,有38起涉及故意伤害,而抢劫、抢夺财物犯罪主要是表现为校园抢劫。

从犯罪分子的年跨度龄来看,这67起案件中,被告人的平均年龄为15岁至17岁,被害人平均年龄为14岁到16岁。从涉案者性别来看,被告人、被害人大多是男性。

孙军工特别提到,随着接触网络的趋势上升,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色情和暴力的不良影响,这次入选典型案例的67起案件中,有两起系网络引发的犯罪,虽然看似占比不大,但这个趋势是在加剧的,后续这类案件也将会被作为重点通报。

归结校园内刑事犯罪的原因,孙军工分析,一是青少年性格冲动、易怒、不成熟,自我控制差、心理不稳定,这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二是学校不善管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处理不及时,对学生的成长疏于关注,缺乏情绪的管理和引导,导致积小恶;三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校园、社会的法治教育缺失。

孙军工说,此番特别选择9月份开学季通报这些案例,目的是希望社会给予这类人群更多关爱,家庭、校园、社会都应投入更多的力量,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9日 11: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犯罪相关文章
  • 最高院发布交通肇事量刑规定
    最高院关于交通肇事量刑的规定:如果致一人死亡或者三人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致三人以上死亡,负事故同等责任;或者造成公私财产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力赔偿额高于三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高院关于非法集资款的处理是如何规定的对案件侦查审判完毕后,对追缴回的款项,按被集资人的集资额比例,扣除案件侦破和审理的费用后的余额返还给被集资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属于违法所得。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应当依法追缴。集资参与人本金尚未归还的,所支付的回报可予折抵本金。将非法吸收的资金及其转换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一)他人明知是上述资金及财物而收取的;(二)他人无偿取得上述资金及财物的;(三)他人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上述资金及财物的;
    2023-07-07
    210人看过
  • 最高院发布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推动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公开、规范,对正确适用法律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维护刑罚执行的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开始正式启动《规定》的起草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了相关各方的意见。减刑、假释制度改革也是本轮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及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主要采用书面审理方式,这既不利于人民法院科学判断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也不利于充分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对减刑、假释案件依法实行开庭审理,可以避免人民群众对减刑、假释审理工作暗箱操作的怀
    2023-04-22
    409人看过
  • 校园网信息自主发布协议书
    校园网信息自主发布协议书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申请网络信息自主发布单位)申请网络信息自主发布版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院校园网是为全校教育和科研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其目的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内计算机的连网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单位。任何连入校园网且需在校园网上(含在信息中心web服务器上)有信息自主发布需求的单位必须与信息中心签署本协议。第一条信息发布管理规定一、连入校园网的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遵守执行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络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用户守则(试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对所
    2023-04-23
    442人看过
  • 中国校园高利贷违法么校园高利贷是否违法
    一、什么是校园高利贷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或叫大耳窿、地下钱庄,这些现今称为“放数“的放债人,向“高利贷“借钱,一般毋须抵押,甚至毋须立下字据。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之前,在现代银行制度建立之前,民间放贷都是利息很高的。校园高利贷指的是针对学生的只需身份证即可贷款的高利息的校园贷款。二、中国校园高利贷违法么校园贷可以存在,但是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而超过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利贷,是非法的。前不久,面对不断暴露的校园贷乱象,教育部和银监会发布《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
    2023-03-19
    437人看过
  •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
    11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共十六条,主要针对近年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主要法律适用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管辖问题,对犯罪地认定、管辖争议、并案管辖等作了明确规定;二是明确了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行政执法部门收集、调取证据的效力问题;三是对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抽样取证和委托鉴定问题作了规定;四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根据自诉人申请依法调取证据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了商标犯罪中同一种商品、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问题,非法经营数额的计算问题,犯罪未遂的认定问题等定罪量刑问题;六是进一步明确了侵犯著作权罪中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行等构成要件的认定问题,并对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
    2023-04-26
    480人看过
  • 校园暴力最高判多少年?
    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如果是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如实交待自己罪行的,属于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校园暴力相关法律规定
    2023-04-27
    326人看过
  • 教育部发布校园手机使用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小学生应该原则上不允许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同时学校也不得利用手机来布置作业。禁止手机入校园的初衷,自然有利于让学生专注学习,提高课堂效果,校园内严格管理手机使用确实能有效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但禁用手机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会学生规范使用手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小学生应该原则上不允许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同时学校也不得利用手机来布置作业。禁止手机入校园的初衷,自然有利于让学生专注学习,提高课堂效果,校园内严格管理手机使用确实能有效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但禁用手机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会学生规范使用手机。 教 育 部 规 定 : 中 小 学 生 不 得 将 手 机 带 入 校 园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这一规定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减少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一规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
    2023-09-01
    356人看过
  • 最高法等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
    最高法等四部门今日举行发布会,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三部分就家庭暴力犯罪的定罪处罚提出了指导意见,明确了虐待罪、遗弃罪的认定。《意见》从基本原则、案件受理、定罪处罚、其他措施4个方面,对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提出了指导意见。全文共25条。《意见》第一部分就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依法及时、有效干预原则,保护被害人安全和隐私原则,尊重被害人意愿原则,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哺乳期妇女、重病患者特殊保护原则,以彰明意见宗旨,明确办案导向,指导规则准确适用。《意见》第二部分就案件受理提出了指导意见。一是积极拓宽犯罪事实发现渠道。针对家庭暴力犯罪事实难以发现的问题,《意见》一方面通过重申刑事诉讼法规定,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报案、控告或者举报;另一方面要求司法机关积极主动发现家庭暴力犯罪事实,公安机关、人民法
    2023-06-11
    389人看过
  • 最高检最高法刑事立案标准
    对于不同的罪行,最高检最高法具体的刑事立案标准会有所不同。但又两个基本条件,两个立案条件如下:1、事实条件,即存在犯罪事实以及犯罪嫌疑人。2、法律条件,即需要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必须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应罚性的行为。只有当犯罪事实确需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才能够达到立案的标准。一、刑事立案后多久结案普通的刑事案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办案的基本时限:1、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3)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2、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
    2023-03-16
    113人看过
  • 最高法就审理抢劫案件发布最新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关于审理抢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抢劫案件的经验,对较为突出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和刑事政策把握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意见》共七个部分,包括审理抢劫刑事案件的基本要求,抢劫犯罪部分加重处罚情节的认定,转化型抢劫犯罪的认定等内容。主观恶性、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依法从宽处理《意见》要求坚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多次结伙抢劫,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及老人等弱势群体实施抢劫,在抢劫中实施强奸等暴力犯罪的,要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从重判处。对于罪行严重或者具有累犯情节的抢劫犯罪分子,减刑、假释时应当从严掌握,严格控制减刑的幅度和频度。对因家庭成员就医等特定原因初次实施抢劫,主观恶性和犯罪情节相对较轻的,要与多次抢劫以及为了挥霍、赌博、吸毒等实施抢劫的案件在量刑上有所区分。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或者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减轻处
    2023-04-25
    401人看过
  • 最高法发布民间借贷规定
    1、借贷合同无效的情况:套取金融机构贷款然后再贷款给别人的他人集资或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获得资金然后再贷款给别人的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先知道借款人要用钱犯罪还出借的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2、恶意制造虚假借贷诉讼的,有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3、利息规定:如果没有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自然人视为没有利息,除自然人外,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利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不予支持。不能在本金中预先扣除利息出借。最高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规定是什么《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经金融监管部
    2023-07-11
    265人看过
  • 最高院发布劳动争议案解释(四)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其中有的属于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有的属于要求新的权利而出现的争议,是因制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关于劳动争议案的最新动态: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以下简称《解释(四)》),该解释于2013年2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刻变革,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劳资双方关系的深入调整,劳动法律制度的继续完善,全国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并呈现出关系复杂化、诉讼群体化、诉求多样化、问题疑难化的特点。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成为全国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数量增长多、敏感程度高、涉及范围广、结案压力大的纠纷类型。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2023-06-09
    151人看过
  •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罪名:发布假消息最高判7年
    本月起,碰到“罪犯流窜市区”、“瘟疫家禽流入多地市场”……这类博人眼球的消息时,如果不辨真假就直接往朋友圈、微信群里转发,你可能就要摊上大事儿——最严重将面临7年有期徒刑。最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九)11月1日起正式施行,除了新增上述入罪行为外,国家考试替考作弊、试图通过医闹获利等行为也将入罪。此外,11月起,“一大波”新政新规也正式实施。其中,快递实名登记将全面推行。不过,从本月起,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你一定要注意了!对看到、收到的信息,如果没有经过核查就转发,可能因为传播虚假消息而被处罚,甚至最高被判刑7年。骇人听闻“灭门案”竟是恶搞一些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市民也许还记得今年年初,曾在江门一度引起社会关注的杜阮灭门案假消息。当时,江门一微信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编造了《昨晚,江门杜阮一家34口灭门惨案的消息。在帖子里,发布者故意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结果导致一些没看完
    2023-06-03
    458人看过
  • 刑法中校园暴力最多判几年
    故意造成对方伤害的行为,是否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主要看伤害的程度,如果是轻微伤的,那么,不构成犯罪;如果是轻伤的,被害人和检察院都可以提起诉讼,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如果是重伤以上的,就需要由检察院提起公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一、对未成年学生的刑事处罚有哪些特殊规定?1、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刑法》第17条第一、二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者,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年龄上划分负刑事责任的阶段,既有警示有暴力倾向的在校学生,一旦达到
    2023-04-03
    112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刑事犯罪
    相关咨询
    • 有关校园贷发布的法律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02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有关校园贷发布的法律你就知道,高利贷是不但不受国家法律保护,还要严厉打击,可知是违法的。最后,刑法中没有关于高利贷的罪名,只是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在放高利贷的过程中有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 校园内高发治安和刑事事件有哪些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07
      学生年轻气盛,打架斗殴类治安案件可能比较多,情况严重的就构成刑事案件了。
    • 校园刑事案件频发应怎样避免危害发生
      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28
      园内高空坠物包括:从楼层高处扔出来的各种生活垃圾,废弃物;无意掉落的各种阳台上种植盆栽;楼面外墙瓷砖;楼房悬挂的各类广告牌:在广大师生和校务人员中加强高空坠物安全宣导,标语;施工现场的各类器材;其他外墙悬挂物等。真实案例:20岁的广东大一新生小荣(化名)考入了济南大学,本想在这里开启一段美好生活。可就在9月4日,小荣在报道当天遭遇飞来横祸:在经过学校大礼堂时被高空坠落的一块铁盒状铁板砸中。学校的预
    • 最高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共多少个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2-08
      目前,最高法院共发布了13批64个指导性案例。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第一批4个(1—4号);2012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第二批4个(5—8号);2012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第三批4(9—12号)个;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第四批4(13—16号)个;2013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第五批6(1
    • 高校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8
      1、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头脑里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校园内是我们的地盘儿,谁都应该谦让我们学生,有一种在校园里骑车和行走绝对比校外安全的错误认识。2、校园内缺乏交通安全警示或限速标志。校园内道路一般没有车辆、行人分道线,交通秩序属于无序状态。有的初学机动车驾驶员偷偷地把大学校园当成训练场,在校园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