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下列情形的可以改变孩子的监护权:
(1)与孩子同居的一方因严重疾病或残疾无法继续抚养孩子的;
(2)与孩子同居的一方不履行抚养义务或虐待孩子的行为,或与孩子同居确实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8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意与另一方同居,另一方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改变的。
什么是孩子监护权,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1、孩子的监护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怎样转移法律上的孩子监护权
105人看过
-
婚前签订孩子抚养权是否是明智之举?
414人看过
-
委托监护转移监护权吗
92人看过
-
孩子的监护权是否写进遗嘱
97人看过
-
参股公司股权转让是否明智?
71人看过
-
离婚3年后争夺孩子抚养权是否明智?
496人看过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履行监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受到监督和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 早在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里就有关于为浪费人和精神病人设置监护的规定。但当... 更多>
-
怎样转移法律上的孩子监护权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儿童属于未成年人,其监护权包括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变更监护,没有转移监护的说法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依次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弟姐妹;(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必须经未成年人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批准。第二十
-
监护权转移案件的监护权能否再审山东在线咨询 2023-01-131、变更监护权案件能申请再审。法院在对孩子的抚养权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依法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权,只要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那么就可依法变更抚养权。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六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
-
监护权是否可以协商转移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08可以协商转移。具体规定是,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
-
监护权转移的形式有哪些, 监护权转移能否以强制性管理为依据而转移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23监护权转移的形式: (一)依法或依习惯发生的监护权转移。这类情况主要是基于“公”的事项(或日公权力的介入)而导致的监护权转移,或日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关于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我国法律未作规定,但在实践中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如未成年人的强制劳教,实际上就使未成年人原来的监护转为国家机关的监护。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不构成监护权的转移,国家机关承担的只是一种管理责任。诚想,未成年人被强制劳教
-
精神病人监护权转移是否有效西藏在线咨询 2021-03-10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