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个人都会犯错,所以法院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样的,对于一些案子,可能因为某些其他的原因,导致案子在审判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样的审判损害了他的利益,国家针对这样的现象也有明确的规定,就是可以启动再审程序。那么行政案件再审程序规定怎样?
行政再审程序又称行政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当事人再审之诉或依人民检察院抗诉,以及人民法院依照自身的职权,对已发生法律效力而又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或行政赔偿调解书,再次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的程序。我国的行政再审程序为保证案件质量和维护社会正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行再审程序深深的职权主义烙印,既造成有限的司法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又使法院裁判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受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本文拟从改进和完善我国行政再审程序的角度提几点建议,以期对完善和重构我国的行政再审程序有所裨益。
一、再审制度:稳定性与公正性之间的权衡
已经生效的裁判应当具有权威性、终局性和稳定性,法院不能无休止的反复对同一案件进行审判。当代许多国家、地区都确立了“一事不再理”原则,法院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不得再成为另一诉讼程序的标的,也不得对此再作出一新的实体判决。“一事不再理”原则既维护了法院裁判的权威性、终局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国家对当事人的公正态度。与个人相比,国家在力量上完全处于优势,如果国家可以凭借其资源,权力反复对同一事件进行审判,将导致诉讼当事人及其它社会主体无法预测裁判的效力,给社会关系带来极大的不稳定。但同时,裁判的稳定性与实体的正确性之间应当保持协调。
就实践来说,有原则就有例外,“一事不再理”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古今中外的司法实践也都表明,裁判有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对确实存在错误的判决,若以维护权威性、稳定性为由不予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司法公正,造成更为恶劣的后果。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个呆板的、并且对判决毫无例外的规定不得更改的规定,它对法律秩序所能作的保证将极其有限。只有将法的安定性与公平性这两个互相冲突的原则作仔细的权衡,才能维持法律秩序。为此,必须允许裁判的法律效力中断,再审即为中断的情形之一,其思路是,当事后才被发现的新事实对该判决而言,出现了在公平性上实在无可忍受的显然错误时,则判决的法律确定效力必须让步。
二、我国行政再审制度之现状
(一)指导思想上对利益权衡考虑不足
我国行政诉讼再审程序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强调哲学认识论的“实事”与诉讼中“实事”的一致性。从名称上看,我国称为“审判监督程序”。这表明了立法者对审判程序、审判行为、审判结论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也体现了立法者对审判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错误结果予以坚决纠正的态度。从整体而言,有错必纠并无不当,但是,有错必纠过分强调了裁判的绝对正确性,忽视了司法公正的相对性。的实体真实主义导致我国的再审制度过于强调对错误裁判的纠正,这也造成了以下弊端:一是生效判决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二是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三是国家的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和抑制。不同的利益、价值在我国审判监督程序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权衡与兼顾。
(二)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许多缺陷
除了前述指导思想存在不足外,我国的行政审判监督程序还存在诸多具体缺陷。具体表现为五个“无限”:
第一,处理申诉案件的程序无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引起再审的三种途径,但当事人申请再审作为引起再审程序启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事人却没有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利,再审仍是法院、检察院行使审判监督权的程序。当事人申诉不能直接引起再审程序是合理的、必要的,否则会导致申诉人无理缠诉,浪费国家的司法资源。
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院和检察院处理申诉案件的时间、次数、时限、案件种类、处理原则都没有法定程序,导致司法实践中各地做法不同,暗箱操作,缺乏约束,侵犯案件当事人的知情权,使司法机关在申诉问题的处理上带有很强的行政性,即“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属于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救济程序”。这使得“当事人在申请再审时,犹如进入了一个没有法定程序的雾区,完全感觉不到自己诉权的存在”,极易导致了当事人反复申诉和司法机关公信力降低的不良后果。
第二,引发再审的主体无限严重影响了生效裁判稳定性,损害司法权威。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后,与之相关的法律关系趋于稳定,涉及的相对人也因此继续展开相关行为。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再审程序没有严格规定启动再审的主体,利害关系人可以持新的证据、事实提起再审申请;法院可以依职权对本院及下级法院裁判有误的案件进行再审或提审;检察机关可以对同级及下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依法行使监督权,以抗诉的方式要求法院对案件再审。所有这些使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实现法律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分配。
第三,引发再审的理由无限造成了审判的重复性和不严肃性,影响了法院审判的权威性。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然而何谓“裁判确有错误”却是一个难以细化的模糊概念,司法实践中很难界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另外行政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的抗诉只要合乎法定形式要件,法院必须再审,不准带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这一特色极易导致抗诉机关的权力不受制约。而不受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放任,很有可能出现权力的滥用而导致启动再审程序的随意性。因而实践中出现了一审程序再审和二审程序再审不定的矛盾现象。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阅读,我们知道再审程序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也为法院的错误做了相应的弥补措施。但是再审程序是有一定的规定的,并不是所有的人想要再审就可以申请的。
-
行政再审案件开庭规定
398人看过
-
法院的再审程序指导程序中行政案件怎么开
487人看过
-
行政案件的行政审查程序
307人看过
-
离婚案件的再审程序是怎样的法律如何规定
259人看过
-
行政再审法院程序
91人看过
-
法院如何启动再审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
349人看过
行政诉讼再审是指在行政诉讼终审判决或者裁定后,如果发现有法定的再审理由,经当事人申请或者法院依职权决定,由人民法院再次审查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的法律程序。 行政诉讼再审程序是对行政裁判活动的一种法律监督,旨在纠正原审判决或裁定中... 更多>
-
行政案件的行政审查程序北京在线咨询 2021-10-29在立案登记制度的前提下,案件受理只进行正式审查。立案登记制度的本质在于将案件受理改为立案,法院不需要也不允许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与旧《行政诉讼法》仅用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两条法条对立案审查的规定相比,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用第四条法条详细规定了符合立案条件和立案庭登记后的具体形式审查方法,并对违反立案登记制度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保证了立案登记制度的顺利进行,清理了公民立案的门槛。法院立
-
行政案件审理程序是怎样的,怎么审理甘肃在线咨询 2021-11-15行政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一审、二审、再审和执行。这里重点介绍一审程序:一、原告起诉,法院立案;二、审理前准备。步骤一: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第二步:被告提交证据和规范性文件,提出答辩状;第三步:将收到的答辩状复印件送达原告;第四步:法院将开庭时间和地点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布当事人姓名、理由和开庭时间和地点。第三,开庭审理。第一步: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出庭并向法官
-
民事、行政案件二审案件审理程序?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09-29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判决(裁定)提起上诉的,应在上诉期限内,将上诉状递交给一审法院,同时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提起上诉的当事人,应在递交上诉状的同时领取《上诉状收据》和《预交诉讼费通知单》,于次日起七日内,到农业银行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逾期不交视为自动放弃上诉。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院重新作出判决后,原上诉人再行上诉的,免交上诉案件受理费。上诉人在预交上诉费期限内申请缓、减、免交上诉费的,上
-
法院如何启动再审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2-12关于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依当事人再审之诉或依人民检察院抗诉,以及人民法院依照自身的职权,对已发生法律效力而又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或行政赔偿调解书,再次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的程序。
-
刑事诉讼法怎样规定刑事案件的再审程序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4刑事诉讼法的再审程序是这样规定的: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2、符合申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3、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