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侦查阶段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存在观点分歧,有意见认为侦查是诉讼过程的一个阶段,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当然包括侦查阶段。
2、另一种意见认为附带民事诉讼只能不能对被告人提出,侦查阶段没有被告人,只有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最后是否被起诉,侦查机关无权决定。
因此侦查阶段不能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有的公安机关接受被害人的附带民事诉讼状,侦查终结后一起移送检察院。
有的公安机关不接受被害人的诉状,告知他们案件移送检察院后再提交。
4、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不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能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二、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时间是多长时间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过程包括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理论上说,在这三个阶段被害人都能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不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能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三、什么情况下能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在受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情况下就能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注意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需要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提出。如果在刑事案件审理完毕后提出的,不能不能再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应当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不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能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七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n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被告被刑事侦查诉讼能中止吗
451人看过
-
公民在民事诉讼中能否代为诉讼?
177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原告能否再次提起诉讼?
135人看过
-
能否在民事诉讼中进行撤诉?
290人看过
-
刑事报案能否中断民事诉讼时效
90人看过
-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134人看过
-
-
刑事案件中哪些案件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而不能附带提起民事诉讼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7不合符以下条件的案件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而不能附带提起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八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是:(一)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法定代理人符合法定条件;(二)有明确的被告人;(三)有请求赔偿的具体要求和事实根据;(四)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五)属于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刑事
-
在民事诉讼中能怎么审查证据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011、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①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②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③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④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⑤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2、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
-
刑事诉讼中止侦查的条件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23中止侦查的适用条件是: (1)犯罪嫌疑人长期潜逃,采取有效追捕措施仍不能缉拿归案的; (2)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讯问,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中止侦查及恢复侦查的程序是:经检察长决定,中止侦查;中止侦查的理由和条件消失后,经检察长决定,应当恢复侦查。
-
开具发票能不能作为一项诉讼请求在民事诉讼中提出?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3发票是购销合同、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它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未按照规定开具发票的,是属于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因此,开具发票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而不是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开具发票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予以驳回。您可以将此情况告知税务部门反映并要求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