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指挪用公款数额比较大,挪用救灾、抢险、扶贫、移民等特定款物达到一定数额等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不退还,进行非法活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公款罪如何定罪
1、犯罪客体: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及公款的使用权。
2、客观方面: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公款和特定款物。特定款物指的是刑法典中规定的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和救济款物。应该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特定款物包含物之外,公款仅指的是资金,而不包括其他公共物。本罪的行为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区别于挪用特定款物罪,因为后者需要归其他公共目的使用。
3、犯罪主体:特殊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是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4、主观方面: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并具有挪用公款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
公款挪用案件需要满足哪些标准才能立案
97人看过
-
涉嫌挪用公款罪立案后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批捕
450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的有罪条件以及处罚标准
74人看过
-
公司公款挪用罪的定罪要件
255人看过
-
判定挪用资金罪需要满足哪些构成要素
460人看过
-
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定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448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定罪不捕的条件是哪些条件需要满足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05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九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
-
构成挪用资金罪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安徽在线咨询 2023-09-29构成挪用资金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 2、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或他人使用的行为。 3、行为人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4、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
-
认定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要注意哪些,挪用公款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05认定某一挪用公款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考察行为人是否属于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法第93条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范围。如果缺少上述三个条件之一,该行为人也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确认。 2、考察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挪用公款行为,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否属于依法从事公务过程中实施的。 3、考察挪用公款的行为,是
-
离婚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离婚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离婚要满足哪些条件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30法律规定,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法院应当判决离婚: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
-
满足什么条件会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2-09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需要满足的条件分别有:主体是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客观上表现为挪用国家特定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情形;主观上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