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与情人结合的目的,犯罪嫌疑人王海林竟残忍地将妻子杀害后抛尸。日前,渭滨公安分局民警经过连续18小时艰苦细致地工作,成功破获3.12故意杀人案。
于此同时,宝鸡各大媒体、宝鸡电视台及西安、陕西各地报纸、电视台、网络媒体纷纷报道:3月12日上午,一位自称王海林的人来到姜谭路派出所报案,称其妻子董玉环被人绑架,对方给其手机上发短信让他准备5万元赎人。接警后警方立即对案件展开调查。王海林称,其妻董玉环因山东老家有事,于3月10日晚8时许乘坐由宝鸡开往山东的火车回老家,当时是他亲自送妻上的火车。次日,他就收到恐吓短信。但在对其询问过程中,民警发现王海林的言行极为反常。侦查民警分析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绑架案,可能另有隐情,遂对王海林进行了控制,同时多渠道、全方位展开侦查工作。经过18个小时的斗智斗勇,王海林终于交待是自己杀死了妻子。原来,王海林几年前认识了青岛女子陶某,两人一直保持着不正当关系。近日陶某要来宝鸡与王海林约会,因担心其妻董玉环发现后闹事,王海林遂起了歹心,10日晚将熟睡中的董玉环掐死,第二天晚上用三轮摩托车运到老家凤翔县,抛尸于家里果园的一口废弃井中。日前,王海林已被渭滨公安分局刑事拘留。
也在与此同时,远在加拿大留学的王海林的妹妹透过满眼的泪水,正在查遍全中国的法律网站,苦苦寻找着能替哥哥提供最好辩护的律师。晚上11时40分,西安市陕西邦维律师事务所的高西宁律师接到海外打来的带着哭声的越洋电话:救救我哥哥
接受委托后,高西宁律师立即赶赴宝鸡。在宝鸡的出租车、公交车、街头巷尾,人们在纷纷议论且愤怒着:听说还有两个孩子,一个九岁,一个才三岁。听办案人员愤慨的介绍了案情,一股无名怒火升腾在律师的心头:如此灭绝人性的人,我还能替他辩护什么?随即,律师的天职,那犹如洪钟般时时鸣响在耳畔的声音,又一次向他敲响:当社会、法律、舆论的天平都向一边倒的时候,在人们一片的喊杀声中,律师的头脑务必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即便是恶魔,也要维护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也要保证他受到公正阳光的照耀。
2008年8月12日,王海林故意杀人案在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公诉人代表宝鸡市人民检察院明确表示:被告人王海林不属于投案自首,无从轻情节。其行为已触犯《刑法》第232条之规定,请依法判处。身戴脚镣手铐的王海林面色如腊,他知道:死神已在向他招手。
在经过法庭调查后,高西宁律师发表了他的辩护词:
审判长、审判员: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陕西邦维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王海林亲属的委托,指派我作为本案被告人王海林的第一审辩护人。经查阅案卷,会见被告人及参加法庭调查,本辩护人认为,王海林犯故意杀人罪的事实清楚,辩护人没有异议。但王海林在本案中的自首情节和立功表现,却被侦察和审查起诉机关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自首情节和立功表现,直接影响着对被告人的正确量刑,对王海林来说生死攸关。故辩护人发表意见如下:
一、王海林实施犯罪后,在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的情况下,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自己故意杀人的罪行,依法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王海林投案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依法属于自首。
1、在王海林向公安机关报警前,公安机关并不知道发生了故意杀人犯罪,也并不知道王海林实施了故意杀人犯罪。
2、接到王海林的报警后,侦察人员向王海林了解情况时发现王海林所说案情前后矛盾。这种发现,只能说明侦查人员对王海林的报警产生了怀疑。正如抓获人、侦查人员王强在《抓获经过》中所述:认为这可能不是一起简单的绑架案件,可能另有隐情。王强的这两个可能,足以证明当时侦查人员对王海林只仅仅是怀疑和推测。推测的结论只是认为其可能另有隐情,而并不知道另有什么隐情,更不可能知道已经发生了王海林故意杀人的犯罪。
3、侦查人员又从其衣兜内查获向其发短信索要现金的董玉环手机卡。侦查人员的这一查获,只能证明王海林向公安机关报警的内容有假,即妻子董玉环被人绑架并向自己索要五万元现金属于王海林编造的谎言,只能证明王海林形迹可疑。但仅凭手机卡,并不能证明董玉环已经被杀,也并不能证明王海林实施了故意杀人犯罪。侦查人员也不可能仅凭这张手机卡,就得出董玉环已经被杀、王海林实施了故意杀人犯罪的结论。事实上,在没有其他任何证据和线索的情况下,司法机关也不可能仅凭王海林说话前后矛盾及这张手机卡,就发觉王海林故意杀人的罪行。
4、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在王海林向公安机关交代自己故意杀人的罪行前,王海林故意杀人的罪行已经被公安机关发觉。
5、客观事实是:在王海林向公安机关交代自己故意杀人的罪行前,公安机关并不知道董玉环被人杀害,也并不知道王海林实施了故意杀人的犯罪。
6、公安机关之所以知道或发觉王海林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源自于王海林向公安机关的交代。
7、王海林是在行动自由,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前,主动来到公安机关的。
8、在王海林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实后,公安机关才对王海林实施了拘留的强制措施。而在此之前,公安机关向王海林发出的传唤,依法不属于强制措施。
9、、本案各项证据证明,王海林交代的主要犯罪事实属实。
10、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综上所述,被告人王海林在行动自由,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前主动来到公安机关;因其形迹可疑,经司法机关盘问、讯问后,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自己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和罪行,依法属于自首。《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故建议对被告人王海林从轻处罚。
二、被告人王海林具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的行为。
《刑法》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辩护人在会见时了解到,王海林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的行为。经向审查起诉机关核实,王海林确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的事实,但还未查证落实或侦破。辩护人认为,对刑事案件的查证落实或侦破,是侦查机关的职责。侦查机关还未查证落实或侦破,不等于被告人的检举、揭发不属实。因此,依照刑法的规定,被告人王海林仍存在具有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法定情节的可能。在这种可能性还未排除的情况下,轻率的判处被告人王海林死刑,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综上,本辩护人郑重建议法庭:对被告人王海林依法从轻处罚。
辩护人:高西宁(律师)
-
王某死刑二审辩护
98人看过
-
上海杀妻藏尸案罪犯被执行死刑,死刑怎么执行?
243人看过
-
浙江"临海船王"遭枪杀案检察院抗诉死缓改判死刑
409人看过
-
经典死刑辩护案例
147人看过
-
杨士亮死刑案辩护词
115人看过
-
死刑辩护需要如何辩护
64人看过
死刑辩护是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根据事实和刑法规定,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案件的辩护。 死刑辩护主要是量刑辩护,在一审中主要是辩护犯罪达不到必须适用死刑的程度,找出各种有利的量刑情节,建议法庭采纳不适用死刑。二审的辩护主要是针对死刑立即执行的辩护... 更多>
-
上海杀妻藏尸案处死刑案原因又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3-01-26距离上海"杀妻藏尸冰柜案"首次开庭过去八个月多后,8月23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时至今日,备受关注的案件最终随着被告人朱晓东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落下了帷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且大快人心。
-
上海杀妻藏尸案罪犯被执行死刑,死刑怎么执行?重庆在线咨询 2020-12-281、上海杀妻藏尸案罪犯被执行死刑的具体情况: 2015年12月,朱某与杨某登记结婚,后共同居住于上海市虹口区某小区。案发前,二人因故产生矛盾。朱某先后购买了《死亡解剖台》等书籍和冰柜,2016年10月17日上午,朱某在家与杨某发生争执,用手扼掐杨某的颈部,致杨某机械性窒息死亡。后朱某将杨某的尸体用被套包裹,藏于家中阳台冰柜内。当日上午,朱某将杨某支付宝账户中的人民币4.5万元转至自己账户,并在之后
-
死刑辩护必须做什么工作?海南在线咨询 2022-11-131、深入研究被判处死刑所依据的法律; 2、仔细阅读案卷,全面了解案情及证据收集; 3、辅助性证据材料的收集; 4、重视新闻媒体的力量; 5、办案之前对案件的辩护进行细致的策划。 6、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所谓辩护人是指接受被追诉一方委
-
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必须有辩护人吗?什么情况下可能被判处死刑辩护宁夏在线咨询 2022-05-06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必须有辩护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规定,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在拒绝辩护时,人民法院是必须为其制定律师进行辩护的。尽管原则上犯罪嫌疑人作为被告,是享有独立、完整、无理由限制的拒绝辩护权,但这个该项诉讼权利的行使不是绝对的,为了充分保障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能正确、全面行使法律赋予的辩护权利,法律设置了强制辩护制度。通俗讲,就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
-
死刑案件应该怎样辩护香港在线咨询 2022-04-15死刑案件的辩护没有一定之规,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辩护方案,但下面几个方面一般要考虑到: (1)被告人的自然情况(是否成年,妇女是否怀孕或在羁押期间是否有流产情况); (2)指控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是否真实、合法,与本案的关联性如何; (3)侦查、审查起诉及审判阶段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是否合法、齐备; (4)技术性鉴定材料的来源,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资格,鉴定结论及理由是否合理; (5)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