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一次能离婚,因家庭暴力要离婚,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由无过错方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包括医院的病历、报警记录,并将相应的家庭暴力证据提交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家庭暴力起诉与离婚程序为:撰写离婚起诉书;准备诉讼所需的证据;将原起诉书复印件3份,证据原件3份,向被告住所地或者双方居住1年以上的法院起诉。
怀孕遭家暴能离婚吗
怀孕期间遭遇家暴可以提出离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孕期被实施家庭暴力的,可以提出离婚请求,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协议离婚。
双方协商不能达成一致,女方可以起诉离婚,家暴属于法院调解无效准予离婚的情形之一。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有家庭暴力等情形,经调解无效,应当准予离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且女方属于无过错方的,在离婚诉讼中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除此之外,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以及对妇女儿童的利益保护,我国对男方提出的离婚请求具有一定的合理限制。男方在女方怀孕、哺乳、终止妊娠期间一般不得提出离婚,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
家庭暴力该怎样预防
104人看过
-
家庭暴力的预防及处置
192人看过
-
论家庭暴力的法律预防
296人看过
-
家庭暴力的危害和预防
311人看过
-
我国如何预防和打击家暴?
81人看过
-
家庭暴力如何预防和处理
409人看过
离婚程序包括两种情况,分别是: 1、协议离婚程序 协议离婚也就是登记离婚,这个时候需要夫妻到婚姻登记机构提出离婚申请,之后办理离婚手续,拿到了离婚证之后,就可以解除夫妻关系。 2、诉讼离婚程序 诉讼离婚程序与协议离婚程序相比,要更为复杂一些... 更多>
-
做家暴双方是否能够离婚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191、家庭暴力是法院准予离婚的条件,当遭遇家庭暴力时,可以以此向法院提出离婚。在提出离婚的同时,还可以就家庭暴力的侵权行为向对方主张离婚损害赔偿。 2、我国法律规定,实施家庭暴力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在家庭暴力发生时,您应该及时报警,进行验伤,以收集对方过错的证据。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如何能证明对方向您实施了家庭暴力,这是因家庭暴力离婚官司输
-
家暴再婚怎么预防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1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暴力,家暴再婚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条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 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
怎么防范家庭暴力的预防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21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六条国家开展家庭美德宣传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识,增强公民反家庭暴力意识。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 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妇女联合会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
-
家庭暴力的预防和解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26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六条国家开展家庭美德宣传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识,增强公民反家庭暴力意识。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 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妇女联合会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
-
女性怎么预防家庭暴力?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7面对家庭暴力,特别是严重的家庭暴力,受害人一定不要孤身奋战,更不要默默忍受,而要勇敢地说出来,可以求助家人朋友、求助村、居委会、妇联等组织、视情况及时报警、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同时,相关部门和组织发现家庭暴力一定要依法履职,制止暴力。按照《反家庭暴力法》,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都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