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衅滋事罪如何认定情节严重
寻衅滋事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条件是: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2.客观要件
本条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具体规定为: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即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其动机是通过寻衅滋事活动,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二、寻衅滋事罪能取保候审吗
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分子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的,能取保候审。
法律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寻衅滋事治安处罚标准
寻衅滋事治安处罚标准是:一般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
寻衅滋事罪的裁量标准,寻衅滋事罪情节轻重如何认定
190人看过
-
寻衅滋事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是怎样的?
436人看过
-
应该怎样认定寻衅滋事罪中的情节是否严重?
174人看过
-
寻衅滋事中情节严重的考虑因素
450人看过
-
寻衅滋事如何定罪,如何判定是寻衅滋事
452人看过
-
寻衅滋事行为情节严重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97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寻衅滋事罪如何认定, 寻衅滋事罪中的情节严重应该如何进行判断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8根据刑法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 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对危害结果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心理的伤害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认定情节是否严重时,应该考察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
-
寻衅滋事案中强拿硬要情节严重如何认定宁夏在线咨询 2021-10-01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节严重’: 1、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以上的; 2、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的财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的情节严重,法律有哪些规定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8-18如果寻衅滋事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或者是公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都能够算是情节严重。通常如果在寻衅滋事的过程中给别人造成了人身伤害都算是相对严重的行为,一旦别人报警或者是向法院发起起诉,那么作出寻衅滋事行为的当事人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中逃逸致人重伤或脱逃的情节严重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17根据规定,1、致使依法可能判处或者已经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2、3次以上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或者一次致使3名以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以后,打击报复控告人、检举人、被害人、证人和司法工作人员等,或者继续犯罪,危害社会的;4、其他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四种
-
情节严重的情形,寻衅滋事的量刑情节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寻衅滋事情节严重的情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以上,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的;(二)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的财物,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