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成犯罪中止是否要求避免结果发生?
构成犯罪中止没有要求避免结果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的特征如下:
(一)中止的时间性
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
(二)中止的自动性
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中止的客观性
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四)中止的有效性
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
二、构成犯罪中止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吗?
构成犯罪中止也不一定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犯罪中止后自首可以减轻处罚吗?
按照《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法院可以从轻处罚,但最终还要结合自首情节、立功表现及犯罪情节等。并非自首的犯罪嫌疑人都能得到减轻处罚的待遇。
对自首者的适当量刑是自首从宽制度得以正确进行的保证,根据中国刑法第57条规定的量刑一般原则和司法实践经验,一般认为,自首量刑的一般原则应掌握下列三点:
1、主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人投案自首可以使其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的持续状态结束,但是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并不会因自首而消灭。犯罪人投案自首,仅仅表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态度,并不会改变其原来犯罪事实。因此,审判人员在决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量刑,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首先按照自首者罪行的轻重对照有关法律,拟定一个刑罚幅度,而后结合自首的从宽情节,所以要把握好度,做到严宽适度,不枉不纵。
2、具体考虑自首情况。主要包括:
(1)自首的时间。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说明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说明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持续状态长短
(2)自首的原因及动机。犯罪人犯罪之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三大要素,悔罪态度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的,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量刑时也要考虑
(3)交待罪行的情况。交待罪行是否彻底,是否主动,也说明了投案者是否是真心悔悟的
(4)犯罪分子有无主动表现。这四大情节,审判人员在量刑时一定要注意的
既然法律上规定了对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行为也是可以减轻处罚的,所以,就不能说只要已经出现了危害结果就不构成犯罪中止。不过,中止犯罪后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的,基本上都不会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
能否中止犯罪行为,避免被他人发现?
459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结果要求,犯罪中止了应该要怎样判刑?
158人看过
-
区分预备犯罪与犯罪中止:能否有效避免犯罪?
228人看过
-
徇私枉法罪是否构成犯罪中止
416人看过
-
犯罪中止算防止结果吗?
251人看过
-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危害是否构成犯罪?
118人看过
-
犯罪中止避免损害结果发生的是怎么判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3-01-07犯罪中止避免损害结果发生,这种情况一般怎么来判刑?应受但是免除。犯罪中止的情况下,行为人不仅主观上早已存在犯罪意念,而且客观上也实施了一定的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处罚的。
-
危害结果发生不构成犯罪中止了么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27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
-
-
犯罪中止避免损害的结果一般怎样来判刑?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05犯罪中止避免损害结果发生,这种情况一般怎么来判刑?应受但是免除。犯罪中止的情况下,行为人不仅主观上早已存在犯罪意念,而且客观上也实施了一定的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处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