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逃逸行为的不合法与不合理之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逃逸行为的不合法与不合理之处
《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由此可见,只要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这一情节的,就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情形之一,在事故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由此可知,《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的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即为交通肇事罪所规定的逃逸行为,因此,《解释》已明确规定,逃逸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成为本罪的定罪情节。这样的解释到底是否具有其合法性与合理性呢?笔者认为,《解释》把原本是量刑情节的逃逸行为上升为本罪的构成要件的情节,修改了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明显属于越权解释。其不是在解释法律,而是在创制、修改法律,违背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理由如下:
(一)、《解释》不符合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从该条我们可以看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标准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至于造成多少重伤、死亡,造成多少公私财产损失方可成为重大交通事故,这需要有权机关的详细解释。从该条我们还可以明显的发现,逃逸小行为仅具有量刑层面上的意义,而不具有犯罪成立构成要件丰的作用。作为享有法律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只有权解释什么是重大交通事故,即明确界定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适受重大损失的限度,而无权修改该罪的构成要件。最高院把作为量刑情节的逃逸行为解释为定罪情节,明显修改了本罪的构成要件,这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严重违背。
如果按照此解释指导司法实践,就会把某些原本为一般交通事故的行为当作交通肇事罪来定罪处刑。也就是说,对这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本来用行政法或民法上的制裁措施就可以达到阻止和预防其社会危害性的效果,却用刑法上的极其严厉的刑罚来惩罚这种一般违法行为,那么,我们会不禁反问一句:这样做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吗?把这种行为上升到犯罪层面上来,值得吗?
(二)、《解释》的这一规定不具有合理性
对于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我国刑法学者在表达上是基本一致的,如有的学者认为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己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候处理。等等。可见上述观点都认为逃逸是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的一种畏罪潜逃行为,概言之,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已经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了交通肇事罪。但是,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是逃逸行为。可见,我国刑法理论界也普遍认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不能成为犯罪构成上的要件,其只能成为量刑层面上的情节,所以《解释》又不具有合理性。
二、逃逸行为是量刑情节
(一)、逃逸行为的概念
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行为人对这一事实是明知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其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句话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1、客观上,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已经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而不是一般交通事故;
2、行为人主观上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已经造成交通事故,且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其责任。
(二)、逃逸行为是量刑情节的原因
《解释》之所以把逃逸行为提升到定罪情节,是因为逃逸本身表现出一定的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就负有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值勤交通警察,听候处理的义务。但行为人却不履行此义务,执意逃跑,反映了其主观上具有可责难的恶性;客观上,往往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扩大,如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重伤、死亡,公私财产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而造成损失扩大等。从而,逃逸行为又表现出了其客观危害性。但是行为人的这种不履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只是行为人罪后的表现,不具有定罪层面的评价意义。如果逃逸前,交通肇事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那么逃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受害性就不具有刑法上的评价意义,更说不上定罪的意义了。也就是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释》将先行行为的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实施的逃逸行为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之一,理由是不充分的。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除少数特定的脱逃行为被规定为犯罪行为外,我国刑法尚没有对实行犯罪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后的畏罪潜逃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如果认为对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有必要予以犯罪化评价,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问一下:对行为人实施的任何犯罪行为之后的逃逸行为是否也有必要予以犯罪化评价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刑法没有明文将其规定为犯罪的前提下,其不具有定罪层面上的意义,充其量也仅是一个量刑情节。所以,依笔者之见,我们应当按照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来解释法律。否则,就有可能法外定罪,不利于保障人权。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逃逸行为的不合法与不合理之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
-
量刑如何考虑交通肇事逃逸的影响?
43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中无逃逸是否影响判决?
328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标准肇事逃逸罪如何量刑
219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的起诉时效规定对肇事者有何影响?
496人看过
-
肇事逃逸对征信的影响
289人看过
-
影响肇事逃逸量刑的情节有哪些
172人看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刑法总则中的体现:我国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在分则罪名方面,我国刑法作了相当详备的规定。在1997... 更多>
-
逃逸行为对交通肇事罪的影响有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1-09-07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应符合哪些情形,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应如何定罪量刑山西在线咨询 2022-01-24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
-
肇事逃逸影响量刑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1-10-01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如果行为者不知道事故的状况,开车继续行驶的话,行为者所谓的逃跑只不过是行为者的主、客观上正常行为的继续化,是交通事故罪的重要情况。交通事故逃脱量刑标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逃脱或有
-
交通肇事逃逸跟构成逃逸对判刑有影响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3-06-10在司法实践中,对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和肇事后逃逸行为往往存在难以甄别的情况,而对这两种情形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区分,势必会影响定罪量刑。 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可见,肇事后逃逸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往往还使得在肇事中受伤的人员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以致伤重死亡
-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交通肇事逃逸罪的量刑标准,肇事逃逸的认定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6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 (一)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 直接表现犯罪嫌疑人主观意图的证据其实不是很多,主要是其自己的口供和其它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言。因此,在审查案件时,除外注重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外,要着重通过其它的证人证言对嫌疑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判断。 (二)从事发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上来进行判断 审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节,也可以从嫌疑人事发时的行为表现上进行认定。在发生交通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