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3 15:20:47 489 人看过

网络诽谤可以在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上述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上述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网络诽谤是什么罪

根据法律规定,网络诽谤罪主要是指行为人在网络上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情形。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2日 22: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网络谣言相关文章
  • 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谣言分类
    一、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谣言分类1.网络政治谣言主要指向党和政府,主要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就属于这一类。2.网络灾害谣言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引发“抢盐风波”的核辐射谣言、引发群众逃亡并导致4人遇难的响水县“爆炸谣言”等都属于这类谣言。3.网络恐怖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针刺’闹到重庆”等属于这类谣言。4.网络犯罪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捏造一些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
    2023-07-31
    207人看过
  • 网络谣言转发500次
    法律综合知识
    肆意捏造虚构事实并在互联网上进行大范围的散布,若此种行为被成功转发500次,那么将有可能触及到诽谤罪的法律红线,面对的是被判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严厉刑罚。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相关司法解释对于如何判定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诽谤的犯罪行为给予了精确且具体的解释说明,其中明确指出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被视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情节严重”:1.同一个诽谤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被点击或浏览的次数超过5,000次,或者被成功转发的次数达到500次;2.给受害者本人或其近亲属带来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3.在过去两年内,因诽谤行为已经受到过行政处罚,却仍然再次进行非法诽谤的;4.其他严重程度相当的情况。同时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醒您的是,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诽谤罪的成立必须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编造的虚构事实,仍在网络上恶意传播和散布时,才构成诽谤罪。反之
    2024-08-13
    181人看过
  • 网络谣言举报标准
    网络造谣即利用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其刑事责任。其立案标准分为四种情形: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诽谤信息的传播导致被害人或被害人的近亲属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两年内曾因为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以及以暴力或其他方法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其他严重情形。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可知“情节严重”,才能达到网络诽谤罪的入罪标准,即以上四种情形之一。且网络诽谤罪除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外,属于不告不理案件。网络造谣罪最高判刑是多久网络造谣罪最高判刑是七年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
    2023-07-01
    432人看过
  •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法律综合知识
    1、要核实信息来源。在看到某篇特别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要着急相信,先注意一下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发消息人能否为所发的消息负责,如果来源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博文或QQ群里的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其作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2、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其的可行性和可信度,用理智去看待问题。3、要增强责任感。网络谣言固然可怕,但每一名网民都是网络构成的主体,都应该有责任意识。为自己在网上所说的每一句话,传播的每一条消息负责,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也会随之减少。4、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比如,传言说吃“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可知,我们食入的食物,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之后在体内重组成构成人体的肌肉等物质,所以不能吸收“转基因”。5、对网上疯狂煽情、口水四溅,感叹号密集的,有“是某某人
    2022-02-19
    167人看过
  • 谁该为网络谣言和盗版谣言的传播负责?
    制造网络谣言,1.不构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2.构成犯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传播网络谣言属于犯罪吗利用网络谣言诽谤他人,只要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就属于违法,要予以治安处罚。没有次数的限制规定。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构成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
    2023-07-04
    239人看过
  •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范
    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是违法行为,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罚款金额在五日以下至五百元以下。情节较重的会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罚款五百元以下。因此,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不仅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违法行为,而且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什么是网上造谣?网上造谣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虚假信息的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组织或社会产生严重危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网上造谣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信息。如果网络运营者不能及时
    2023-10-24
    260人看过
  • 网络谣言是否有法律责任?
    在网络上造谣的行为是违法的,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一般处最低五日、最高十日的拘留,可并处最高五百元的罚款。如果造谣的行为构成犯罪,可以构成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规定,侮辱罪一般处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网络造谣罪如何认定刑法未规定网络造谣罪,但规定了侮辱罪和诽谤罪,符合下列要件的,可认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名誉;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实施了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
    2023-07-01
    488人看过
  • 从法律层面遏制网络谣言
    近年来,网络造谣行为频发,其中更有部分造谣行为严重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影响到公共秩序。网络造谣是指,为达到意在贬低、损害他人或某种事物为目的,通过网络捏造虚假信息,迷惑误导特定群体或广大民众的行为。一、网络谣言入罪难的现状网络造谣对社会秩序、是非观念造成很大的混乱,无疑应当受到打击,尽管我国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用以规制网络诽谤、造谣犯罪,但是,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网络时代,现行法律难免捉襟见肘。一般严重的捏造事实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机关才会立案。个人受谣言侵害,依法可以提起诉讼,但诉讼过程非常繁琐。特别是,如果不能提供造谣者的联系方式,法院就很难立案。另外,针对网络谣言的诉讼,都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取证难。面对海量信息和网络的匿名性,要核查信息真实性并追查造谣者的法律责任,非常困难。承担举证责任的受害人,可能还要遭遇来自网络服务公司的阻力,后者可能以为保密为由,拒绝提
    2023-04-25
    357人看过
  • 网络食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该如何治理网络食品谣言?
    一、网络食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品安全人人关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进而滋生谣言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则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二、该如何治理网络食品谣言?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有学者认为,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加强主流文化建设,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官员说实话,说真话。用正气压倒邪气,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粉碎一个个的谣言。2、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整合政府职能
    2023-06-06
    484人看过
  • 网络谣言怎么进行法律维权
    网络谣言法律维权应对措施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有学者认为,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谣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主流文化比较占据优势的时候,谣言就会自生自灭;当主流文化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时,谣言就会泛滥。加强主流文化建设,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官员说实话,说真话。用正气压倒邪气,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粉碎一个个的谣言。时间长了,造谣者没有市场,谣言也就没人相信。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网络的鉴别能力,理性看待,冷静分析,在传播途径中进行网络谣言的辨别和抵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整合政府职能资源,形成及时发现
    2023-04-29
    394人看过
  • 谣言如何定罪,传播网络谣言的共同犯罪有哪
    一、传播网络谣言如何定罪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还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但是,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也不构成诽谤罪。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但这不是共
    2023-02-16
    344人看过
  • 网络诽谤与网络谣言的关系是什么
    谣言与诽谤的关系:造谣不一定针对某个人或者集体,组织,也有可能是无中生有的编造谎言,比如撒布地震谣言,哪里要发生地震了,也有可能是针对个人,说某某偷东西了,都属于造谣,但是针对个人的,就涉嫌诽谤,给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失,造成恶果的,需要追究诽谤罪,承担刑事责任。网络诽谤与网络谣言区别: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
    2023-06-03
    460人看过
  • 网络谣言与网络诈骗的量刑是怎样的?
    网络诈骗新刑法立案标准是怎样的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量刑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2023-03-25
    382人看过
  • 法律层面上解析的网络谣言种类
    一、法律层面上解析的网络谣言种类法律层面上解析的网络谣言种类:1.网络政治谣言。主要指向党和政府,主要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就属于这一类。2.网络灾害谣言。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引发“抢盐风波”的核辐射谣言、引发群众逃亡并导致4人遇难的响水县“爆炸谣言”等都属于这类谣言。3.网络恐怖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针刺’闹到重庆”等属于这类谣言。4.网络犯罪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捏造一些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
    2023-10-13
    173人看过
换一批
#网络侵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网络谣言主要涉及内容有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 更多>

    #网络谣言
    相关咨询
    • 法院受理网络谣言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11
      1.罪犯有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对于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对于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或者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规定的,应当及时收监执行。2.罪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哺乳期限按婴儿出生后1年计算。3.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
    • 造谣网络谣言明星要坐牢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21
      看情况: 其 一、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明星,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会坐牢。具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其 二、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明星,情节不严重的,不构成犯罪,不会坐牢,但也会接受行政处罚。
    • 该怎么举报网络造谣谣言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30
      公民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举报,也可以通过打110报警电话的方式向公安机关举报,如果谣言是诽谤行为的,并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构成诽谤罪,可直接向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2-14
      1、要核实信息来源。在看到某篇特别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要着急相信,先注意一下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发消息人能否为所发的消息负责,如果来源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博文或QQ群里的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其作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其的可行性和可信度,用理智去看待问题。 3、要增强责任感。网络谣言固然可怕,但每一名网民都是网络构成的主体,都应该有责任意识。为自己在网上所
    • 如何起诉一些带有谣言的网络谣言或诽谤?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9-14
      应当去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