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主要是法律依据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13 17:21:51 451 人看过

刑事诉讼法是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主要规定了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审判等等。

一、国家安全法实施开始时间是几月几日

《国家安全法》是从2015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国家安全法》是为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的法规。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

二、检察一部 检察二部区别

一部:负责对法律规定由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除第二检察部、第六检察部承办案件以外的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抗诉,开展相关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以及相关案件的补充侦查。

二部:负责对法律规定由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故意杀人、抢劫、毒品等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抗诉,开展相关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以及相关案件的补充侦查。

三、发生命案必须立案吗

故意杀人罪是属于严重的刑事犯罪,检察机关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是会提起公诉的,所以杀人案件一般是会立案的。刑事立案作为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一种职权,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立案。其作用是为了准确、及时地揭露和惩罚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准确评价社会治安形势和进行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8日 03:0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诉讼法相关文章
  • 法官主动调查证据法律依据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十五条:明确的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解释为两种:(一)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诉讼实体内容)(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还有申请再审、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公示催告程序、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等。因为不依职权调查收集,民事诉讼程序无法推进。(诉讼程序内容)对于不属于上述情形的,人民法院一般不得依职权而只能依当事人的申请调查收集证据。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条件: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必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如有关证据控制在第三人手中而其拒不提供。一、民事诉讼证
    2023-03-26
    303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内容是什么的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一、刑事案件立案流程(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通知控告人。(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
    2023-03-15
    190人看过
  • 股东直接诉讼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公司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股东依照前款规定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应公司的请求,要求股东提供相应担保。公司根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宣告该决议无效或者撤销该决议后,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变更登记。《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
    2023-06-13
    420人看过
  • 刑事诉讼基本流程及法律依据
    1.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2.侦查;3.起诉有两种,包括公诉和自诉;4.审判;5.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一、立案需要多长时间立案流程如下:1.对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的接待和收留的活动。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3.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后,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先由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立案决定书》。对于决定不立案的,由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立案一般需要七天的时间。二、网上立案和在法院立案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只是两种不同的立案方式,程序没
    2023-03-07
    312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解除取保候审法律依据
    对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的判决、裁定生效后,应当解除取保候审、退还保证金的;如果保证金属于其个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书面通知公安机关将保证金移交人民法院,用以退赔被害人、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或者执行财产刑,剩余部分应当退还被告人。一、取保候审保证金到什么时候退还?嫌疑人在取保期间如果没有反法律规定,取保候审解除后办案机关将会退还保证金,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和相应法律文书到银行就可以领取。如果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禁止性规定,保证金将被没收,无法退回。取保候审的解除主要有三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期满解除,也就是从被取保候审那天开始计算,一年的时间届满,取保候审解除;第二种情况是取保候审期限未满但发现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种情形往往是已经查明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被告人是无罪的,或者嫌疑人、被告人虽然有犯罪行为但是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也就不应当继续取保候审,因此予以解除;第三种是取保候审期限未满
    2023-04-10
    493人看过
  • 鉴定时间刑事诉讼法是如何规定的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对于鉴定时间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相关法规,司法鉴定从受理之日起一般应当在15日内出具司法鉴定文书。如确需延长的,经向委托人说明理由,可延长至30日。复杂、疑难案件的鉴定时限确需延长的,经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批准,并征得委托人同意,可再适当延长。延长期不得超过60日。一、法院同意车方重新做鉴定的要求后多久会安排重新做交通事故车方要求重新做鉴定,法院同意了,重新做鉴定根据不同的情况,重新鉴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按照我国的规定鉴定的时间是,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
    2023-06-23
    487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组成都有哪些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结构是指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以及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它集中体现为控诉、辩护、裁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法律关系。刑事诉讼结构又称为刑事诉讼形式或刑事诉讼构造。一、通说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我国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其他学说1、犯罪控制模式主张,控制犯罪绝对为刑事诉讼程序最主要的机能,刑事程序运作的方式与取向,应循此“控制犯罪”之目标进行。2、正当程序模式主张,刑事诉讼目的不单是发现实体真实,更重要的是以公平与合乎正义的程序来保护被告人的人权。3、家庭模式主张,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为喻,强调国家与个人间的和谐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4、实体真实主义主张,刑事诉讼旨在追求案件的实体真实的诉讼目的观。实体真实主义可分为积极实体真实主义和消
    2023-06-03
    394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中执行依据是指什么
    执行依据是生效的有执行内容的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执行,亦称民事强制执行,是指执行机关依据执行根据,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2024-04-18
    238人看过
  •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的概念与法律依据是什么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1、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者。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上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属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指适用于追诉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2、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有以下特征:(1)生理变化明显。(2)心理上进入了由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年人的特点。(3)独立意识提升,自尊心较强。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蔑视法律,易感情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因而走向犯罪道路。其犯罪动机简单,犯罪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犯罪的个性心理尚未定型,教育改造的有利因素比成年人多。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1、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
    2023-04-12
    488人看过
  • 确认监护人诉讼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确定监护人案件的审理法律依据如下:一、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亲属;(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三、对监护人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对指定监护人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可以担任其监护人的人员或者组织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一、遗嘱可以指定孩子的监护权吗遗嘱指
    2023-03-13
    384人看过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什么是刑事诉讼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六部委刑诉法规定的依据主要可以归纳为这两部法律。根据此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地”,包括犯罪的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六部委刑诉法规定的依据主要可以归纳为这两部法律。根据此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地”,包括犯罪的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 依 据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刑 事 诉 讼 法 》 , 刑 事 案 件 由 犯 罪 地 的 人 民 法 院 管 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是因为犯罪地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地方,因此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来审理
    2023-09-04
    331人看过
  • 民事诉讼赔偿区域管辖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民事诉讼赔偿区域管辖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第二十三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三)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第二十四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十五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
    2023-06-22
    455人看过
  • 律师代理刑事控告法律依据是什么
    控告,指的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有意识地向司法审判机构公开披露各类违法违规案件或者犯罪嫌疑人事迹,并提出公正严明的刑事制裁的倡议与欲望。此处的控告,其概念来源于拉丁文(指责),汉语的原初涵义则往往包含了申诉、告知、陈述等诸多元素在内。控诉原来的含义为向上司汇报情况,申诉自己受到不公待遇,或是向他人阐述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以此寻求对加害者进行法律方面或舆论层面的惩罚和制裁之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
    2024-05-16
    225人看过
  • 调整姓名权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
    一、《民法典》二、《户口登记条例》相关法条《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姓名权】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一千零一十三条【名称权】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称。第一千零一十四条【姓名权或名称权不得被非法侵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自然人选取姓氏】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第一千零一十六条【姓名、名称的登记及其变更不影响之前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自然人决定、变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
    2023-06-28
    485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 更多>

    #刑事诉讼法
    相关咨询
    • 法律依据是什么,刑事诉讼法发回重审的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30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9条至191条的规定,第二审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进行审理后,应按先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1、原判决认定事实正确,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2、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第二审法院应当撤销原判,重新判决,并在判决中阐明改判的根据和理由。3、原判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由二审法院查
    • 刑事诉讼可以撤诉吗? 法律依据是?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11-06
      如果是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方没有撤诉权,但是对于人民检察院在发现没有犯罪事实、不是被告人所为或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可以撤回起诉。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撤诉的要求需要审查。 如果是刑事自诉的案件,当事人具有撤诉权。由于自诉人有权自己决定是否起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因此法律允许自诉案件的原告方撤回刑事自诉。
    • 新刑诉法释放法律依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6-15
      1、免于刑事处分通免予刑事处分、免予刑事处罚,是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作出判决处理适用的一种形式。 2、不负刑事责任的含义是出现犯罪行为,应当被判处有罪,但是因为出现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免责事由而理解为无罪的意思。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3、其他。
    • 刑事诉讼中有什么证据的法律依据?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08
      跟高兴为您解答刑事诉讼中有什么证据的问题如下证据的种类是指表现证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形式。证据种类实际上是证据在法律上的分类,是证据的法定形式。证据种类的划分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具备法定形式的证据资料不能纳入诉讼轨道。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2款规定:证据有下列七种: (1)物证、书证; (2)证人证言; (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法律依据?
      海南在线咨询 2023-11-11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