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以下这些: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一、劳动合同无效的认定有哪些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二、什么样的劳动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劳动合同无效的认定主要依据法律的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三、无效劳动合同包括哪些
以下这些劳动合同为无效合同:(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
合同的撤销情形有哪些合同可撤销的情形
314人看过
-
可撤销合同的五种情形和无效合同
209人看过
-
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时无效有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310人看过
-
劳动合同包括哪些内容,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118人看过
-
哪些情形下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454人看过
-
常见哪些情形属于无效劳动合同
69人看过
确认合同无效的情形有: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从而损害国家利益的;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是第三人利益的;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合同无效是指合同... 更多>
-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哪些情况需要撤销合同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20与无民事能力人签署的合同、虚构租赁物方式订立的融资租赁合同、以及非法垄断或者侵犯他人技术的合同都是无效的。而对于那些基于重大误解、一方以欺诈手段、或者一方处于危困状态下签署的合同可撤销。 (一)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1、若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保证合同无效保证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保证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保证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保证人、债权人有过错的
-
婚姻无效有哪些情形婚姻无效可撤销的情形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09无效的情形包括重婚;有血缘关系以及未到法定年龄。可撤销的情形是胁迫以及一方患有重大疾病隐瞒的。因胁迫结婚的,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什么是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30无效的劳动合同是指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无效劳动合同指: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②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也就是说,劳动者自始至终都无须履行无效劳动合同。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如果是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而使订
-
合同无效和可撤销的情形之后的撤销规定天津在线咨询 2023-06-05根据《民法典》之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如下: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违背公序良俗; 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4、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6、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合同可撤销的情形: 1、基于重大误解而实施的; 2、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 3
-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无效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方面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06一、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虽经过当事人双方同意订立,但因劳动合同条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无效劳动合同分为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两种。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无效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为:(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如果订立劳动合同时,当事人一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有意制造假象欺骗对方,致使另一方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