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驾驶人开车酒驾致死如何判?
1、机动车驾驶人有酒驾行为,然后因酒驾造成交通事故,并且致人死亡的,驾驶人应当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会被判决相应的刑罚。
2、情节不严重的,一般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会被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如果是逃逸致人死亡的,会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1、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运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
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表现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4、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表现为: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
三、酒驾发生交通事故必须报警吗?
酒驾发生交通事故必须报警的,必须报警的交通事故包括:
(1)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
(2)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
(3)驾驶人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的;
(4)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有争议的;
(5)当事人不能自动移动车辆的;
(6)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除此之外,在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无论双方对事故的事实及成因是否有争议都必须报警;在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如果双方事故的事实及成因有争议的,仍然应该报警。
只要酒驾致人死亡,就要负刑事责任。然而,对事故的判决通常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只要有人员死亡,就会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的甚至会被判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终身吊销驾照。因此,喝酒不开车,一定要牢记。
-
喝酒开车如何判断酒驾致死罪?
500人看过
-
驾车酒驾撞人没死法庭将如何判决驾驶员
165人看过
-
醉酒驾驶机动车致人死亡判几年,醉驾致人死亡驾驶证怎么处理
380人看过
-
酒驾酒后驾驶导致死人能不能判刑
185人看过
-
酒驾无证驾驶致死:被判刑几何?
419人看过
-
酒后驾驶致人死亡了,酒后驾驶致人死亡刑事责任怎么判?
304人看过
-
-
醉驾驾驶致人死亡的(醉酒驾驶致人死亡)台湾在线咨询 2023-08-23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5日以下拘留,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照。 醉酒驾驶: 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辆,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
喝酒开车无证驾驶了,酒驾无证驾驶撞死两人判几年?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14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
如何判酒驾醉驾肇事致人死亡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011、酒驾醉驾肇事致人死亡,是应该加重刑罚的,但是目前国家立法还是定义为交通肇事罪的。 2、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
-
一开车一酒驾酒驾撞死人如何赔偿江苏在线咨询 2023-08-03酒后撞死人的,会以交通肇事罪论处,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受害人家属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进行赔偿。肇事方赔偿受害人家属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医疗费等其他合理费用。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