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有企业有央企和地方国企之分,央企由国资委直接管理或其他中央部委管辖,地方国企隶属于地方政府管辖,央企的领导班子由国家直接管理或委托中组部、国资委或其他等部委管理;地方国企的领导班子由地方人民政府直接管理或者地方组织部、国资委管理。显然,国企的范畴更广,央企属于国企之一。
央企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如何让
1、通过电话和函件催收。经常给施工方公司去个电话,询问工程款进度,并且注意做好录音工作,防止对方钻法律空子,提前保留证据,有备无患。必要时通过挂号信的方法给对方公司发催收函并留底,以阻断时效。2、亲自到对方公司上门催收。3、委托律师代为催收。4、委托正规合法的催债公司催收。5、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供担保冻结对方资产。6、通过媒体向欠债公司施加压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行政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
央行国资委双管齐下规范企业债
390人看过
-
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28人看过
-
国资委排查中央企业债务风险
78人看过
-
央企高管年薪与职工相差几百万国资委拟干预
383人看过
-
国资委发布央企职工董事履职办法
137人看过
-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会议
323人看过
催收函是一种催交款项的文书,是交款单位或个人在超过规定期限,未按时交付款项时使用的通知书。 催收函可以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作用.一般我国民事诉讼中规定2年的诉讼时效,但当事人主张自己的权利则可以中断该时效,重新计算2年时间,寄催款函亦是主张权... 更多>
-
国企出资子公司是否属于央企?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31不属央企,二级子公司属一般性质的公司企业。中央企业,是指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或委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领导班子由中央直接管理或委托中组部、国资委或其他等中央部委(协会)管理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
-
央企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试行)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12国务院国资委1月18日公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央企业境内外投资的负面清单,为中央企业投资划红线。 中智林分析,境外投资要求更为严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更加强调聚焦主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规划,坚持聚焦主业,原则上不得在境外从事非主业投资。“这一要求主要是为指导中央
-
保安公司归属于国资委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2-05-27不属于,保安公司属于公安部门监管的,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我国专业的保安公司都隶属于公安部门管理和业务指导,负责承担银行、政府及重要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特设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
-
中国人寿财险是国企还是央企贵州在线咨询 2024-04-27中国人寿财险是国企也是央企。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中央金融企业,是国有特大型金融保险企业公司;总部设立在北京,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品牌500强。业务范围全面涵盖寿险、财险、企业和职业年金、银行、基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实业投资、海外业务等多个领域。
-
拖欠工资归劳动仲裁委管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22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