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杀人的,也属于故意杀人的一种,应当以贵一杀人罪定罪论处,应当对行为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犯罪情节较轻的,则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绑架故意杀人罪要坐牢多少年
犯绑架罪、故意杀人罪的,最高都可以处刑处到死刑。最轻也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绑架罪,故意杀人罪都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严重时可以判处到死刑。绑架罪,故意杀人是极其严重的侵害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
(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3)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二、剥夺生命权判多少年刑期
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属于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
故意杀人间接故意的量刑
214人看过
-
蓄意杀人罪有没有刑事责任
54人看过
-
间接故意杀人怎么处罚,间接故意杀人罪要判多少年
165人看过
-
间接故意构成杀人罪吗
190人看过
-
间接故意杀死人的怎样量刑
453人看过
-
多大的故意杀人属于刑事责任
165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间接故意接触罪构成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浙江在线咨询 2021-11-04间接故意承担刑事责任,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表达的心理态度,放任行为危害的结果为间接故意犯罪。
-
间接故意承担哪些刑事责任,故意伤害罪怎么判刑?重庆在线咨询 2023-04-05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具体说来,即在本法条文标有“致人重伤”、“致使公共财产、国家
-
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致人死亡,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有哪些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4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长丁拜股之噶瓣拴抱茎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另外,《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
间接故意杀人罪是否属间接故意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30根据您的问题,间接故意杀人罪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成立需要两个条件: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就是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还需要行为人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放任结果发生可以是:1、行为人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直接追求一种结果,并不追求他种结果;2、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所追求结果意志以
-
哪些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台湾在线咨询 2022-12-09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