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符合缓刑的法定条件的,即可判处缓刑。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醉驾怎么判缓刑
醉驾被判处拘役的缓刑条件如下: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不存在再次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在社区没有重大不利影响的;罪犯不是累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醉驾犯罪分子,法院将根据其是否属于自首、被害人是否得到赔偿并取得被害人谅解、认罪态度是否良好等具体情况,在审判过程中使用缓刑,被告人应当积极向法院陈述辩护意见,为自己争取缓刑的机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缓刑单位是否被知晓?
192人看过
-
涉嫌醉驾被判刑,如何争取缓刑?
367人看过
-
醉驾拘留时间怎么确定的,醉驾判缓刑单位会知道吗
374人看过
-
酒驾被判无罪,单位是否会知晓?
438人看过
-
酒驾行为影响工作,一年后被单位知晓
326人看过
-
驾驶员涉嫌醉驾处罚缓刑判多久
332人看过
醉驾是指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更多>
-
成年人涉嫌嫖娼被处罚后,单位是否知晓?江苏在线咨询 2024-11-23通常,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如果被调查处理人员拒绝透露其所属单位的联系方式或无法提供真实姓名、住所等详细身份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暂时不将其原籍单位的信息告发。但是,在附属于该案卷宗的最终裁决书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该事项进行明确说明和记载。 如果被处罚人员明确表示不愿将此次事件告知所在单位,或者不愿意向有关部门提供其单位的联系方式,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警务人员或许会尊重他们的个人意
-
涉嫌了醉驾了被判缓刑,醉驾缓刑期间注意什么意思呢?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06就是刑期是一个月。但是给你两个月的缓刑期,两个月不用收监,在两个月内若不继续犯事,那一个月的收监可以不用执行。 根据刑法规定,缓刑期间再次犯罪的,要撤销原缓刑,数罪并罚。比如你原来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在缓刑期又醉驾的,将撤销缓刑,同时还要追究你这次醉驾的责任。数罪并罚,就可能会被判一年以上了
-
涉嫌了醉驾被判刑了,初次124醉驾能判缓刑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3-05-28你的行为已经构成危险驾驶罪,犯本罪的,按刑法规定处拘役并处罚金。缓刑的适用条件是: 1、判处三年以下或是拘役的, 2、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的社会危害性的。所以可以积极申请缓刑。看有无不适合关押的疾病或是未成年人在读等情况,不一定
-
醉驾缓刑要告知单位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21法院没有通知单位的法定义务。不过,判处拘役缓刑的,要实行社区矫正改造,这是由司法局负责的,按法律规定,司法局可能会通知所在单位。这需要当事人跟司法局沟通协商一下。
-
涉嫌了醉驾了被逮了,醉驾法院怎样判缓刑呢?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02醉驾被判处拘役适用缓刑的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2、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较轻,而且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3、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若醉酒驾驶的犯罪分子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的,则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下对其使用缓刑,如是否属于自首、是否对受害人进行了赔偿并取得了受害人的谅解、认罪态度是否良好等。在庭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