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行政诉讼和解制度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6 20:01:41 382 人看过

在行政审判实践中,简单地通过裁判解决行政争议,有时不仅不能做到案结事了,还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复杂,寻求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成为行政审判工作的重大课题。行政诉讼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诉讼和解,一方面与行政法的理论及精神相互吻合,另一方面也与行政诉讼运行机制相符、相融,有利于行政诉讼目的之实现和功能的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在《行政诉讼法》施行的早期,这一规定被一些学者们提炼成为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之一,即“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诉讼中当事人之间是否能够就争议进行和解,《行政诉讼法》没有禁止性规定。然而,在多年来的行政诉讼实践中,法官们却一直明里暗地做着“协调”、“庭外和解”等活动,有的法院还专门制定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据报道,有的法院通过“协调”方式结案的行政诉讼案件已高达90%。不过,法官们心里都非常明白,这些“协调”、“庭外和解”等活动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之所以用“协调”、“庭外和解”等字眼,是因为要规避《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从现实情况看,1989年至今,在全国各级法院的行政案件结案方式中,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比例变化不大,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比例由50%左右下降到20%,原告撤诉的比例逐年大幅上升。撤诉案件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原告起诉后,又主动申请撤诉;二是被告主动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法院裁定准许;三是经过证据交换或者开庭后,被告自感有可能败诉,便主动请法院协调,经过法院在原被告之间做工作,原告申请撤诉,法院裁定准许撤诉;四是在很多案件中,法院主动在原告、被告及第三人之间作一些建议、动员、协商之类的工作,促使原告撤诉,再作出准许撤诉的裁定。在法院的统计分析中第三、四类情形都可以称之为“调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将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确定为重点调研课题,2007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行政诉讼中的和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规定”对行政诉讼中原告、被告、法院三方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一改;二撤;三裁”。一改,行政诉讼中被告自感有可能败诉,可请法院协调,主动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法院建议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做法是:诉作为的,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结果;改变行为的事实证据;改变影响定性的依据。诉不作为的,如来得及履行,行政机关及时履行;来不及履行的,采取补偿或补救措施。诉民事争议裁决的案件,被告可改变裁决内容,或者认可双方的和解方案。行政机关以上行为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超越或放弃职权,不损害公共利益。二撤,原告基于自愿撤回告诉,须原告基于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不得强迫。三裁,法院准确把握时机,根据行政机关的履行情况决定准予撤诉或中止案件审理。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履行内容且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不能即时或者一次性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也可以裁定中止审理。

基于当事人自愿,合意而达成和解,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行政争议,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争议双方的对抗,达到原告满意、行政机关满意,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都好的双赢目的。从而避免有些案件直接判决后陷入两难境地。

新规定的出台,为审判实践中行政诉讼和解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改善行政诉讼的外部司法环境。行政诉讼和解有助于消除行政机关对法院司法审查的抵触情绪,减少地方的行政干预,减轻法院的压力,提高司法效率。通过和解,有利于行政机关自查不足,提高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在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瑕疵的情况下,行政和解可以使行政机关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改善行政机关的强势形象。法院通过协调工作,也能在保障司法独立的前提下,更好的行使对行政权的司法监督。

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对抗,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通过和解,行政主体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仅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而且能够消除其对行政机关的抵触情绪,增进人民群众和行政机关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由于和解过程中行政相对人的积极参与,他们能够在中立方法院的指导下了解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助于息诉罢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行政诉讼和解虽然是个新生的事物,其已经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结合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及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高撤诉率,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必将在审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抚松县人民法院)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3日 03:0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审判委员会相关文章
  • 浅析行政诉讼和解
    一、行政诉讼和解概念行政诉讼和解是指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以解决行政纠纷为目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就彼此之间的争议事项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妥协、让步,最终达到终结诉讼的行为。二、行政诉讼和解在我国的现状行政和解在行政诉讼中主要是在撤诉案件中体现。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禁止诉讼中适用调解,但审判实务中大量行政诉讼案件是以案外和解的方式结案,只是最后以撤诉的方式来掩盖和解的实质。三、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对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实践(一)德国。德国的行政诉讼和解是诉讼行为,同时又具有公法合同性质。《联邦德国行政法院法》第106条规定:只要参与人对和解标的有处分权,为完全或部分终结诉讼,参与人可在法院作出笔录,或在指定或委派的法官面前作出笔录以达成和解。法庭和解也可以通过法院、主审法官建议作出的裁定形式,以书面方式在法院达成。诉讼和解作为诉讼行为可直接终结诉讼程序;作为公法合同,可在
    2023-06-06
    249人看过
  • 浅谈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随着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不断加快,行政机关在处理各类纠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行政调解不管是从立法到司法,还是从应然到实然都存在很大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对行政调解从理论立法和实践执法进行强化,使之更好的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在近代变法后,行政与司法才逐渐分离。就我国目前的行政调解制度来说,存在不全面和不完善之处,给我国法治进程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必须重视行政调解,不断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一、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一条文表示,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解决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谈判,促成双方的互相谅解。同时,也不能把调解活动作为行政诉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终结行政诉讼程序。目前来说,从我国审判实践中看,行
    2023-06-06
    273人看过
  • 浅析行政诉讼中的协调和解机制
    最高法院在我国不仅是一个司法机关,某种意义上更是一个政治机关,它处于我国整个司法系统的顶端,对于各级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发挥着十分重大的引导和指示的作用。同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是必然及影响着司法运作程序和过程。因此可以说,最高法院的调解指导思想和号召一发出,必然会在下级法院司法审判工作中起到重要的风向标性质的作用。该影响也必然会在我国的行政诉讼审判中体现出来。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必须以判决或者裁定的方式结案。但是,判决、裁定方式较为生硬,不利于矛盾的化解与缓和,并且判决结果不易于被及时有效充分的执行。鉴于此,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审判中倡导适用协调和解的手段,使之成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中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和审判机制,来处理行政案件和行政纠纷,促成纠纷的有效化解,推动社会关系的缓和,防止矛盾激化,这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于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协调和解机制,是
    2023-06-06
    249人看过
  • 浅析我国国家补偿制度
    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在犯罪者无力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时候,由国家出资补偿被害人,以帮助被害人摆脱犯罪给其造成的悲惨境况。国家补偿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我国尚没有确立国家补偿制度,只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表明犯罪人或对犯罪人的行为负有赔偿义务的人对被害人应进行赔偿,但这不足以对被害人予以关怀和抚慰。实践中,若遇被害人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生活困难、犯罪人又无力赔偿其损失的,往往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一些社会救济,但却无章可循,这对被害人的保护非常不力。而且由于我国法律曾规定,为保证犯罪人出狱后不致因生活困难而再次犯罪,法院判决被告人赔偿被害人损失一般不得延及徒刑服刑期间或刑满释放后。按此规定,如果犯罪人服刑前的个人财产不足以弥补因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损害的,被害人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法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直接不空判,即犯罪人有能力支付多少就判决其支付被害人多少财产。这对
    2023-04-24
    70人看过
  • 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探析
    摘要:对传统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理论进行理念性更新和突破,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为现实需要。通过对行政公益诉讼的界定入手,论证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现实依据,并对如何构建该制度作了粗略的设想,以期有益于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的优化。?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公共利益;现实根据?根据传统的行政“诉讼利益”理论,原告起诉只能就与自己权利或法律上利益有直接利害关系为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就是说,非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无权提起行政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强了对相对人诉权的保护,将“相对人原告资格论”修改为“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论”,纠正了实践中被狭义地理解为只有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才是适合原告的做法,进一步扩大了原告的诉权范围。但我国行政诉讼原告的范围仍过于狭窄,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遭受侵害时,
    2023-05-22
    53人看过
  • 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制度浅析(下)
    我国1993年制定的《公司法》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资本制度规定不统一,于是形成了依照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实行比较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依照外商投资企业法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比较宽松的法定资本制,体现了对内对外有别的资本制度。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将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实缴资本改为认缴资本和实缴资本相结合。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都是在公司登记时已经发行并被认缴了的出资。新《公司法》的这一规定使公司资本制度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制度做到了完全的统一,都实行认缴资本。但是,对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仍实行实缴资本制。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将1993年《公司法》不允许分期缴纳的规定,修改为根据不同的公司采取不同的缴纳方式,作了区别对待。依据新《公司法》第26条、第59条、第81条、第84条的规定,可以总结出新《公司法》
    2023-06-05
    401人看过
换一批
#审判阶段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审判委员会
    相关咨询
    •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6-29
      虽然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以调解解决官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撤诉制度与司法实践相脱节。
    • 我国在什么时期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7
      这部法典于1989年4月4日由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法典分为11章,75条,规定了制定这部基本法律的目的和贯穿适用于整个法典的一些基本原则;什么样的行政案件由哪一级法院来管辖;可以告到法院去的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各种参加人和他(它)们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行政案件的起诉程序、受理程序、审理程序、裁判
    • 2018最新行政诉讼制度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04
      关于2018最新的行政诉讼制度是这样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实行立案登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说人民法院应当将公民提起的所有行政案件的起诉书都应当接收,如果当场能够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即予以立案,如果不能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接收公民的起诉状,并给公民出具注明日期的起诉状接收函。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决定。如果在七日内还是不能判断是否符合条件的,所以应当先予立案。
    •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的弊端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16
      虽然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以调解解决官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撤诉制度与司法实践相脱节。
    • 什么叫做诉讼和解制度?
      台湾在线咨询 2021-08-13
      诉讼和解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作了详尽的规定。中国民诉法亦规定有诉讼和解制度,但其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其应有的重要功能难以发挥。本文对中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进行粗浅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