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伤残军人员工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辞退的,即便该员工之前是因为从军才导致身体残疾的,可如果不符合录用条件,违反公司劳动纪律的,诸如此类自身存在过错的行为公司可以辞退,某些特殊情况导致劳动合同不能履行的,提前一个月通知也能辞退。
企业单位辞退员工需要多少天
公司主动辞退员工一般是需要提前一个月进行通知,并且进行按照一年一个的月标准进行补偿,如果不提前通知则可以多支付一个月的工资。这样可以随时进行辞退的。如果是员工有明显违法劳动法劳动合同行为的,例如旷工等行为则可以进行不补偿直接进行辞退的。
《劳动合同法》
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第40条规定,【无过失性辞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另外应该注意的是,《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二)》第一条规定,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因此,用人单位在做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以后,还要将该决定送达劳动者,而这一举证责任在于用人单位,如果用人单位不能举证已经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送达劳动者的时候,将会使用人单位面临劳动仲裁失效无限延长的法律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
军残在企业的待遇?
499人看过
-
改制企业伤残军人有哪些补助
78人看过
-
因工伤残军人在企业职工岗位不适应怎样写申请调换?
429人看过
-
转业到军工单位还算军人吗
144人看过
-
关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因战因公伤残军人享受所在单位因公(工)伤残人员的保险福利待遇的通知
196人看过
-
转业军人进事业单位怎么样
355人看过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
伤残军人退伍后在企业买断能否向企业提出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18关于退伍、复员、转业军人的军龄是否作为计发经济补偿金年限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第三十七条以及《关于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随用人单位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见》国发(1993)54号第五条规定,军队退伍、复员、转业军人的军龄,计算为接受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经济补偿金按
-
八级伤残军人在事业单位上班有哪些待遇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19八级伤残军人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就单位而言只有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现为《残疾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视为工伤待遇;依据法规在一旦旧伤复发的情况下的病假,不予扣除奖金、福利、工资的待遇。如果你在单位人缘好的,那么就是不是旧伤复发的病假,也会得到如此一样的待遇。其他对于八级残疾军人来讲就是社会依据《军人抚恤优待条
-
-
企业单位现在去事业单位上班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27五险一金继续交,新单位会直接转入,不用自己办理档案应该新单位出商调函,去你原来单位提档。也可能把函给你自己去单位拿档案。别把档案袋封条拆掉就行如果新单位不收档案,可以自己把档案放户口所在地人才中心过了街道。自己拿身份证、户口本去人才中心或者街道办理
-
伤残军人企业改制如何安置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3机关、事业单位被撤销或企业关闭、破产后,其革命伤残军人由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妥善安置;无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原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劳动、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