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释是取保候审的法律措施,并不意味着不被判处刑罚。法院认为应当判处刑罚的,应当立即依照法院判决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实施相应的刑事处罚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不得超过六个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案件侦查、起诉、审理。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取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判刑之后可以保释吗
可以的,如果是刑事拘留满足条件后则可以取保候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刑罚与管制的关系
427人看过
-
刑罚时间与损失的关系
471人看过
-
罚款数额与刑罚执行的关系
98人看过
-
拘役与缓刑的刑罚轻重关系
209人看过
-
与幼女发生关系 刑罚
489人看过
-
减刑与罚金有关系吗
495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是否缴纳罚金与刑满释放的关系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12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和政府官网的规定,罚金是一种财产刑的刑罚方法,属于附加刑的一种。在《刑法》中,罚金数额是根据犯罪情节来确定的。然而,《刑法》中并未明确规定罚金的数额,而是原则性地规定了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来决定。因此,如果犯罪人没有能力缴纳罚金,可以申请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者请求免除罚金。在执行过程中,如果罪犯确有困难,也可以向执行机关申请强制缴纳罚金。但是,罪犯必须缴纳罚金,否则执行机关可以采取
-
刑事责任与刑罚处罚的关系是哪些呢,有哪些解释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06关于刑事责任与刑罚处罚的回答为刑事处罚,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我国的刑法对此作了全面详尽的规定。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
-
刑法判例与司法解释的关系辽宁在线咨询 2023-06-12由于刑法判例的产生领域、产生过程、遵循的原则、规则等与司法解释相同,因此,理论上对于刑法判例的编纂主体、程序、规则等问题的认识与前述司法解释的有关内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有的学者主张把刑法判例作为司法解释的内容或者说司法解释的对象。主要理由是判例本身包含、体现着法官――法院对应用刑法解决个案的认识,本质上也是对刑法所作的解释;把判例视为司法解释,从技巧上可以避开立法事实上为判例法设置的禁区。[5
-
药店骗保的刑罚与涉案金额的关系广东在线咨询 2024-11-09行为人若以非法侵占他人财产为主要目的,并故意虚构不实之词骗取医疗保险金,且涉案金额达到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标准,将被定性为诈骗犯罪。我国刑法对诈骗犯罪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以相应的罚金;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缴纳相应的罚金;而数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面临十
-
刑法里的减刑与罚金的关系山东在线咨询 2023-04-281、对于缴纳罚金与获得减刑的关系,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2014年6月1日生效)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除应当审查罪犯在执行期间的一贯表现外,还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财产刑执行情况、附带民事裁判履行情况、罪犯退赃退赔等情况。”据此,财产刑(罚金是财产刑的一种)执行情况将会影响到减刑。 2、法律依据:《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