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属于不是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因为交通肇事罪既可能是明知故犯,也可以是过失。只有交通肇事并产生重大后果的,才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只是交通肇事而没有造成重大后果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有什么
1、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指所保护的重大交通运输安全。因为只有交通肇事并产生重大后果的,才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仅仅是交通肇事而没有造成重大后果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样也不是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对于未满16周岁,已满14周岁的人驾驶机动车肇事,并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件中是否成立交通肇事罪;
4、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既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也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交通肇事罪所强调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于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至于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规定的注意义务,则既可能是明知故犯,也可以是过失,不影响交通肇事罪的成立。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于其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持一种故意的心理态度,那么该行为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以及其他相关犯罪论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是如何构成的
构成要件如下:
1.构成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2.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3.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4.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刑事犯罪?
300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故意犯罪
406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故意犯罪
294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过失犯罪
334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无心犯罪?
201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过失犯罪
397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共犯?安徽在线咨询 2021-12-21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一般没有共犯。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车主、承包人、乘客指示肇事者逃跑,造成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处罚。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交通肇事罪是否属于过失犯罪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19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是否构成犯罪需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的主观、客观、侵犯客体、责任主体等因素。
-
交通肇事是否属于过失犯罪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8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 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中华人民
-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属于过失犯罪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01属于过失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
-
交通肇事逃逸包庇是否属于犯罪河南在线咨询 2023-07-06交通肇事逃逸包庇是犯罪,涉嫌包庇罪。 包庇罪是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为其掩盖罪行,或者帮助其隐匿、毁灭罪证、湮灭罪迹,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