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间接故意杀人的,也属于故意杀人的一种,以故意杀人罪定罪论处。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杀人罪有哪些情况
(一)间接故意有哪些情况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
2、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曾有预见,但真正促使实施行为时,其认识上却是相信可以避免的,认为不会发生这种结果,而不再是认为仍有可能发生,而在间接故意情况下,行为人无论在行为前,还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一直处于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不肯定的状态之中。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具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只是对这些条件的作用作了轻率的、过高的估计,误认为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
放任罪恶的滋生,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看到有人正在进行犯罪时必须及时报告警方,尽最大的努力将伤害减到最小程度,将罪恶扼杀在摇篮里。这不仅是公民的法律责任,更是道德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怎么对间接故意杀人量刑处罚
294人看过
-
行为人间接故意杀人什么罪?
393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定义是什么,故意杀人罪的处罚
384人看过
-
犯故意杀人罪与寻衅滋事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143人看过
-
故意杀人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482人看过
-
故意杀人中止犯会受到处罚吗,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18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杀人罪的间接故意怎么处罚香港在线咨询 2023-07-041、《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对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处罚规定如下: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也对间接故意杀人罪有所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如果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而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
-
间接故意杀人罪是否属间接故意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30根据您的问题,间接故意杀人罪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成立需要两个条件: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就是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还需要行为人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放任结果发生可以是:1、行为人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直接追求一种结果,并不追求他种结果;2、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所追求结果意志以
-
-
行为人间接故意杀人什么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3-08-30间接故意杀人的同样是会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只要是行为人实施故意杀害他人的行为的,无论行为人的杀人行为是否真的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后果,都是需要受到处罚的,并且处罚的性质是刑事处罚,行为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故意杀人罪间接犯会怎么判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04【相关延伸】 问:间接故意杀人罪是什么? 答: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后果,但主观上却放任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当事人死亡,则行为人犯的是是间接故意杀人罪。 间接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 1.认识因素:明知危害行为可能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后果发生。 2.意志因素:主观上对危害行为持放任态度。 3.当事人因该危害行为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