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事故对肇事者的危害
(一)行政责任
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规定,将要面临警告、罚款、暂扣、拘留等行政处罚;
(二)民事责任
驾驶人造成交通事故,其违法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构成因果关系的,对于损害后果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三)刑事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一次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一次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或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对于驾驶员造成交通事故,存在上述后果之一的,即构成交通肇事罪,按照《刑法》第133条规定,将面临37年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二、交通事故对社会的危害
无论是引起人的伤亡还是物的损坏,都将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对于在事故中受伤的及死亡的人员和受到损坏的财产而言,如果不发生交通事故,就不会引起人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在事故中受伤及死亡的人员受到损坏的财产,就可以继续为社会发挥效益;
与此同时,交通通警察赶赴事故现场处理事故,医院组织医务力量抢救伤者,消防参与救援等等需要增加社会成本,事故现场导致交通受阻或中断也会对国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
三、交通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一般是根据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责任而划分。主要分为四大类: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交通事故中受害者如何应对酒驾肇事者
395人看过
-
肇事逃逸对交通安全的危害
244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危害的法益
186人看过
-
交通事故肇事方不赔医疗费受害者怎么应对?
366人看过
-
受害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是不是肇事者
311人看过
-
应对交通事故肇事者不赔偿的有效措施
435人看过
-
福建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者会对肇事者造成哪些损害?天津在线咨询 2021-10-30福建省2019度交通事故赔偿最新标准。根据福建省统计局的相关数据,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部分数据传达如下: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1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1元/年。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145元/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43元/年;具体赔偿项目及计算公式:1。残疾赔偿=被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收入×残疾系数×赔偿年限。2、死亡赔偿=被诉法院所
-
交通事故肇事者可以要求受害者赔偿吗,肇事者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211.交通事故伤害者可以要求肇事者赔偿,有保险,找保险赔偿。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首先由交警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认定。由交强险承保的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限额内赔偿,超额部门,再由对方根据责任认定情况赔偿。保险公司及对方需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住院护理费,住院伙食费,交通费。造成伤残的经伤残鉴定后根据残级确定赔偿伤残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等。 2.保险车辆
-
遇到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如何应对陕西在线咨询 2024-12-17交通事故“碰瓷儿”是指一些不法人员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敲诈勒索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当遇到这种行为时,当事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及时报警并寻求帮助。敲诈者利用司机怕麻烦的心理,认为司机大多会主动息事宁人,不会报警。当他们看到司机已经报警时,有些作案人可能会心虚胆怯,终止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当事人应该及时报警,寻求帮助。 2. 谨慎行驶在危险路段。当车辆行驶至拐弯或交通混乱路段时,要集中精力,细
-
交通事故受害方与肇事者怎么确定对方的责任福建在线咨询 2022-04-14一、交警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后,如果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话,可先由办案警官主持调解,调解顺利的话可以达成调解协议,责任方赔偿之后,案件终结。 二、交通事故赔偿双方如不能就赔偿达成协议,受害人可提起诉讼,进入到法院诉讼程序: 1、收集相关赔偿证据,制作证据目录,起草起诉状,然后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满足起诉条件的,法院受理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在七日内立案。 2、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被
-
交通事故肇事者无法承担受害者的损失时甘肃在线咨询 2024-11-26如果确认肇事方无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受害者有权请求法庭对肇事车辆实施冻结和拍卖。如果执行对象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应向申请执行人颁发一份债权证明书。如果被执行人在未来十年内具备被执行财产的条件,申请执行人将享有随时申请法院恢复执行该项权力。如果经过核实确认被执行人确实无法履行,则可以考虑分期支付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