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的范围,行政立法的法律效力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29 11:02:32 99 人看过

一、行政立法的范围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它的范围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

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机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会市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活动。

全国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数都由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草案多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由政府业务部门起草。如涉及几个部门,则需共同协商起草,并经有关法制机构审查批准。全国性的行政法规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部、委规章经部务或委务会议讨论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经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部长、主任或省长、市长签署。重要的部门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须报上级机关审批,然后公布,一般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报国务院备案。

二、行政立法的法律效力

行政立法效力是指行政法规、规章的法律效力。行政法规、规章本身不是法律,但已经制定、发布,就具有与法律相同的效力。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指行政法规、规章的拘束力和强制执行力。

(2)、指行政法规的适用力,即适用范围,也称效力范围。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2日 17: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强制执行相关文章
  • 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的立法有何区别
    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的立法区别为:1、立法的主体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则是有权行政机关;2、立法权的来源不同,权力机关立法权直接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是宪法规定权力机关享有的立法权,而行政立法权则一部分来源于宪法规定,另一部分来自于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3、立法的内容不同,权力机关立法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而行政立法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4、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权力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高于其执行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5、立法的程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程序要正式、严格得多,行政立法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灵活;6、立法的形式不同;7、立法效果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稳定性比行政立法的稳定性强,但行政立法比权力机关立法的灵敏度高,适应性强。完善我国中央权力机关与中央政机关立法权限的
    2023-08-06
    348人看过
  •  法律与行政法规的效力对比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该段内容介绍了我国法律的等级结构和效力顺序。法律的效力最高,包含宪法,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效力则低于法律。我国法律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包含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法律体系】如何看待我国法律体系的层次结构?中国法律体系可以被看作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其中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等。这些层次的法律规范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相互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法律关系。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国法律体系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宪法是最高级别的法律规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了国
    2023-08-29
    79人看过
  • 人民法院如何界定行政立案范围?
    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多达12类,主要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确认自认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行政征收、征用、行政不作为、侵犯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行政给付、行政合同、对其他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强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作如下规定。第一条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遵循便利人民群众诉讼、便利人民法院审判的原则。第二条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第三条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任务,是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案件。第四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
    2023-07-18
    457人看过
  • 行政诉讼法律援助范围?
    行政诉讼法律援助范围为: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2024-05-13
    291人看过
  • 行政诉讼法效力包括哪些范围呢
    行政诉讼法的效力范围:(1)空间效力空间效力又称地域效力,行政诉讼法的空间效力是指行政诉讼法适用的地域范围。中国行政诉讼法适用中国国家主权所及的一切空间领域,包括中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领土延伸的所有空间。凡是在中国领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以及在中国领域内进行的行政诉讼活动,均应适用中国行政诉讼法。但行政诉讼也有例外:一是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不适用中国(内地)行政诉讼法;二是有关行政诉讼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2)时间效力行政诉讼法时间效力是指行政诉讼法的生效、失效的起止时间以及对该法生效前发生的行政案件是否具有溯及力,即溯及既往的效力。如中国《行政诉讼法》第75条明确规定:“本法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里的施行日期即为该法生效日期。同时,中国行政诉讼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3)对人的效力行政诉讼法对人的效力是指行政诉讼法适用于哪些人
    2023-06-13
    54人看过
  •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法律适用范围比较
    二者的关系是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也一定能提起复议,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大于行政诉讼范围属于行政诉讼范围的,全部属于行政复议范围行政诉讼的审查的是具体行政行为和违法行政行为,它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行政诉讼受理的具体受案范围范围是什么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提起的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诉讼;对行政许可决定不服或对行政许可不予答复、拒绝答复的行为不满的诉讼;以及行政机关进行确认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诉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
    2023-07-02
    111人看过
  • 行政法律规范的法律控制
    行政法律规范是调整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过20多年的行政立法实践,我国已经形成由宪法统领、自上而下呈金字塔形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继受于大陆法系,不承认不成文法源。主流观点认为,行政法律规范一般只是限于成文行政法律规范。目前国内学者多把行政法律规范的种类限定为以下几种: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我国法律对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但对行政法律规范并没有实现成功的法律控制。笔者认为,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法律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立法控制立法监督即权力机关监督。根据议会主权原则,各国几乎都设有议会对行政立法的监督,议会作为立法权的完全享有者对其授出的立法权享有当然的监督权,
    2023-06-06
    305人看过
  • 什么是行政立法行为?行政立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1、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2、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二、行政立法的特点我国的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它既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又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准立法行为。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主要表现在: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②行政立法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行政管理密切关联的事务;③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质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质主要表现在:①行政立法是有权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以
    2024-01-06
    313人看过
  • 人民法院行政立案工作的范围如何确定
    一、人民法院行政立案工作的范围如何确定1、人民法院行政立案工作的范围是: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等。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二、行政处罚立案标准是怎么样的1、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
    2023-06-12
    160人看过
  • 行政法先予执行范围
    先予执行范围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先予执行适用的案件范围是:第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第二,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第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所谓的情况紧急,主要是指下列情况: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需要立即返还用于购置生产原料、生产工具款的;追索恢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的。上述类型的案件,需要先予执行的,还应当满足下列条件:第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即当事人之间谁享有权利谁负有义务是明确的。先予执行是预先实现权利人的权利,如果当事人之间谁享有权利谁承担义务不明确,也就无所谓预先实现权利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要一求案件的基本事实是清楚的,人民法院根据案情能够判断出谁是权利人以及权利人享有什么性质的权利。就被申请人承担的义务的性质而言,通常是属于给付、返还或赔偿义务的性质。第二,申请人有
    2023-06-13
    355人看过
  • 行政程序法涉及的范围
    促进行政民主;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行为的效率取决于行政方式的适当选择、环节的合理安排、过程的科学组合,以保证行政机关活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行政违法行为的发生大都与制度不完备、程序不健全有关;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不给失职与滥用职权留有余地,从而起到确保行政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作用。监督与控制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程序统一法典与特别行政程序法之关系随着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的呼声越发高涨,引起了国家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并已被列入了立法日程。对行政程序法的深入研究也成为行政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行政程序法典是关于行政程序的法律规定,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政程序规范都应纳入行政程序法典的调整范围,除了一般共通的行政程序外,还有许多单行的法律对某些特殊行政程序作了特别的规范。因此,很有必要明确行政程序法与特别行政程序法的关系。(一)适
    2023-07-17
    109人看过
  • 行政立法的程序,新设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行政立法的定义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二、行政立法的程序1、动议动议,即向有行政立法权限的行政主体提出要求进行某项行政立法的建议。动议的功能类似司法程序中的“起诉”,它是行政立法程序启动的一个条件。2、预告预告是行政立法主体将行政立法的草案通过公布的方式告知公众的行为。它类似于行政决定程序中“告知”程序。预告的功能在于让公众了解行政立法草案的内容,以便公民决定是否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3、听取意见程序之一:听证听证的具体步骤:通知---确定听证代表---听证会举行---听证笔录4、听取意见程序之二:座谈会、论证会座谈会、论证会作为一种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程序,与听证会相比较之简单、随意。但是,它们也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方式。5、听取意见程序之三:信函、电子邮件等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听取公民对行政立法草案的意见是行
    2023-04-17
    182人看过
  • 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的法律效力
    1.公定力。也称先定力,意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行为一经成立,即应推定其为合法有效,有关各方即使有异议,在有权机关做出最终裁决之前,也应先行遵照执行。如现行法律规定具体行政行为不因相对人一方心坦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而停止执行。2.确定力。也称不可变更力,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行为成立后所具有的,非依适当程序和理由不得变更或撤销的效力。对于已经成立的行政执法行为,由于它具有确定力,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机关不能随意加以改动或撤销以及做出与已有行政执法行为相抵触的新的行政执法行为。如确有必要改动或撤销,需有法律依据、正当理由以及遵守法定程序,对相对人一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依法给予补偿。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为确定力的例外情况:行政许可因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
    2023-03-22
    160人看过
  •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对吗
    相较于行政法规来说,法律的效力等级显然更为崇高。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务必遵循不能与法律规定产生冲突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任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都不允许与之背道而驰。因此,法律的效力要凌驾于行政法规之上,这就意味着当涉及到同类议题的调整时,我们理应优先参照法律的相关规定,避免行政法规与法律产生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024-05-08
    209人看过
换一批
#执行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从而实现生效法律文书内容。... 更多>

    #强制执行
    相关咨询
    • 行政立法主体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行为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3-30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与特点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第二,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为的行为。这是行政立法同其他行政行为的显著区别。行政立法必须经过起草、征求意见、讨论、通过和公布等立法程序,这就使得它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由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 第三,行
    • 行政立法权是指什么行政立法的涵义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07
      行政立法权,是指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从内容和实质来解释,认为凡是国家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叫做行政立法。从主体角度来解释,认为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行政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有:行政合法性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权责统一原则。 一、依法立法原则 1、法律
    • 行政案件立案范围?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17
      行政案件立案期限为七天,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对于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 行政处罚法中的行政拘留的范围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08
      《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行政处罚的设定和行政处罚的实施。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指法律规定的有权力设定行为规范的国家机关首次独立自主地规定何种行为是违法行为,并规定给予该种违法行为以何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哪一级国家机关、哪一类性质的国家机关有设定何种行政处罚的权力。具体地说,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各自具有设定哪一种行政处罚的权力。
    • 行政诉讼裁定的适用范围及法律效力如何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6-13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主要适用于下列事项:(1)不予受理;(2)驳回起诉;(3)管辖异议;(4)终结诉讼;(5)中止诉讼;(6)移送或者指定管辖;(7)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8)财产保全;(9)先予执行;(10)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11)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12)中止或者终结执行;(13)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14)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