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犯罪成立标准的规定采用的是定性加定量的模式。所谓定性规定,即规定行为的基本模型(类型),其目的是将此行为与彼行为相区分;所谓定量规定,是指规定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的规格,只有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达到某种规格要求才构成犯罪,没有达到该规格要求就不构成犯罪。
前者表现在刑法第13条前半段即但书之前对刑法范畴中行为模型的基本界定,以及总则和分则对犯罪构成四个方面要件的确定上;后者表现在刑法第13条后半段即但书中对社会危害性量的一般规定,以及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罪状规定中,即分则数额(量)犯直接规定定量因素、部分结果犯与部分危险犯间接规定定量因素、情节犯概括规定定量因素。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依据刑法的上述规定模式,参照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构建了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并认为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唯一标准。该标准是对犯罪成立的质和量的整体性的统一评价,是对刑法关于犯罪定性加定量规定模式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然而,将犯罪成立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全部纳入犯罪构成中考量,难免存在逻辑上的悖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区分与纠葛。传统犯罪成立理论一方面主张将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相区分,犯罪概念对罪与非罪区分只起指导作用,具体犯罪的认定则要依靠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才是认定具体犯罪的唯一标准;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对于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但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可以援用刑法第13条但书宣告无罪。这实际上是在犯罪构成之外另将犯罪概念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因而与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标准的主张自相矛盾。
二是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的纠缠与混乱。传统犯罪成立标准理论把所有影响犯罪成立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全部放在犯罪构成框架中,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将定性因素纳入犯罪构成中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把所有的定量因素都放在犯罪构成中衡量则是不妥当的。
原因是:刑法第13条但书和情节犯中作为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的概括性情节,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指特定的某一方面的情节,而是包含反映犯罪构成四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情节,如果将情节放在犯罪构成中就存在归位的问题:由于情节内容的综合性特征,不可能将其具体作为某一个要件的内容;如果在每一个要件中都增加一个情节因素,即将犯罪构成要件都理解为开放性的因素,无疑意味着每一个犯罪构成要件都没有确定的内容,其结果一方面伤害了公民对自己行为及后果的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也使犯罪构成理论丧失指导人们理解认定犯罪的刑法标准的参照性。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还会不恰当地缩小处罚范围。因为情节的内容虽然来自于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但最终对定罪起作用的是对这些情节综合评价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单独功能,比如主观方面情节不严重但其他三个方面可能有严重情节,如此等等。如果在每一个要件中都增加情节要素,势必导致因行为不符合某一个方面的情节要求而错误地出罪;如果将情节要件作为四要件之外独立的第五个要件,但这里的情节要件又没有自己独立的内容而是来自于前四个方面的要件,因而在逻辑上又显得很尴尬。
解决上述逻辑矛盾,笔者建议将不确定的定量因素放在犯罪构成(四要件)之外单独评价,将犯罪成立的法律标准重构为犯罪构成(四要件)+情节非显著轻微=犯罪成立。
在这个公式中,犯罪构成(四要件)和情节非显著轻微都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其中犯罪构成(四要件)主要起行为定性(即确定行为类型)的作用,情节非显著轻微主要起社会危害性定量的作用;犯罪构成(四要件)是第一位的条件,情节非显著轻微是第二位的条件,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四要件)才需进一步判断情节是不是显著轻微,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四要件)则无需判断后者可直接认定为不构成犯罪。
情节非显著轻微又具有两个层次的具体要求:
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只要情节非显著轻微就足以认定为犯罪,这适用于刑法分则罪名罪状的规定中没有进一步概括性情节要求的情形;第二个层次的要求是,情节只是非显著轻微还不足以成立犯罪,还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的程度才能够成立犯罪,这适用于刑法分则罪名罪状的规定中具有进一步概括性情节要求的情形。
第二层次的要求与情节非显著轻微的总体要求并不存在冲突。因为情节的严重程度本身存在等级之分,在情节非显著轻微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将其分为轻微、较轻、一般、较重、严重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都属于情节非显著轻微的范围。
之所以会有这两个层次的差异,是因为行为本身的性质存在轻重程度的差别,对刑法分则中没有进一步情节要求的犯罪来说,往往是这种犯罪行为本身的性质比较严重或者已经通过强调某一方面的具体因素使其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因而只要是情节非显著轻微(或言情节轻微以上)就可以成立犯罪;而对刑法分则中具有进一步情节要求的犯罪来说,一般是这种犯罪行为本身的性质较轻而又没有补强其严重程度的具体附加因素,所以概括性地强调情节必须达到严重或者恶劣的程度才可以成立犯罪。
与上述两个层次的情节要求相对应,犯罪成立的法律标准又可以具体分解为两种情形:对于刑法分则条文本身规定了诸如情节严重等概括性情节要求的,为犯罪构成(四要件)+情节严重(恶劣)=犯罪成立;对于刑法分则条文本身没有规定诸如情节严重等概括性情节要求的,为犯罪构成(四要件)+情节非显著轻微=犯罪成立。这样设计犯罪成立的标准,一方面保证了犯罪构成内容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确保了犯罪成立标准内在逻辑的融洽性。
-
从重处罚情节在抢劫罪中的作用
226人看过
-
酌情量刑情节在交通肇事罪中的作用与影响
146人看过
-
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吗
395人看过
-
客观要素在敲诈勒索中的作用
194人看过
-
单位犯罪的成立因素
338人看过
-
显著轻微的犯罪情节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356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犯罪情节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重庆在线咨询 2023-02-23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有: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
犯罪要件与情节成立要件的异同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02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一个是抽象意义上的,一个是具体意义上的。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从抽象意义来讲,即具备主观、客观、主体、客体四个要件,只要具备这几个要件,即构成犯罪;而犯罪既遂则是指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完备,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应适用抽象意义上的犯罪构成要件,即具备那四个要件即可,而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则是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是否完备,比如说,故意杀人罪,只要主体上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主观上以非法剥夺他人
-
侵犯著作权罪的定义是什么, 侵犯著作权罪中的情节情节是怎么量刑的?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07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违反著作管理法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侵犯著作权罪是以违法所得数额或者情节来量刑的。只有违法所得达到一定的数额,或者情节具有一定的严重性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有两种刑罚: 1、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违法所得数
-
破坏公用xx设施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情节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12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侵犯的客体是通讯方面的公共安全;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
遗弃罪中的情节恶劣是否构成犯罪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0尚不构成。情节是否恶劣是区分遗弃罪与非罪的一个重要界限。根据司法实践经验,遗弃行为情节恶劣是指:由于遗弃而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被害人因被遗弃而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被迫沿街乞讨的;因遗弃而使被害人走投无路被迫自杀的;行为人屡经教育,拒绝改正而使被害人的生活陷入危难境地的;遗弃手段十分恶劣的(如在遗弃中又有打骂、虐待行为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