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陷害罪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1:11:22 220 人看过

[案情]

1995年9月14日上午9时许,被告人黄某在经营黄金首饰交易过程中,被一名外省人骗走交易款3400元。黄某随即骑车到某县城关的公共场所寻找作案者。当天10时许,黄在某县客车站的候车室看到乘客水某像作案者,即坐在该人旁边与之攀谈。谈话中,黄某认定此人就是骗走交易款的人,欲向公安派出所报案,又觉得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便拿出自己带在身上的一张自书的记有黄金重量、价格的纸条,趁水某不备之机,塞进水某的行李袋中,而后叫人帮助监视,自己赶到城关公安派出所报案。民警接到报案后,随同黄某到车站将水某带回派出所审查,并从水的行李袋中搜出黄某塞进的纸条。水某在被审查中,一直说明自己当天上午9时30分以前没有外出,更没有向黄某购买首饰。此时在场的黄某也发现自己认错了人,此人并非骗财者。但黄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即将错就错,仍然指认水某就是诈骗者,导致水某被收容审查3个多月,违心地承认有诈骗行为,交出人民币3400元。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水某当天上午9时30分以前没有离开住宿地,不具有作案时间。最后黄某如实交代了事情的经过,主动向水某赔礼道歉,退回非法所得3400元,并赔偿水某的损失1000元。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存在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在交易中被他人骗走钱财属实,在寻找诈骗者的过程中因心理紧张而认错了人。他虽然把记有交易数额的纸条塞进被害人的行李袋中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其主观意图是取得公安机关的相信,引起重视,从而通过正当渠道把被骗的财物追回,没有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想法。被告人在觉察到被害人不是诈骗者以后,没有提出纠正,而是将错就错,其目的是为了逃避因错认人而承担错告的责任,也不是为了使被害人受到刑事处分。因此,被告人的行为属于严重错误,不宜以诬告陷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诬告陷害罪是指行为人捏造他人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行为。本案被告人错认被害人是骗财者,将纸条塞进其行李袋内作为犯罪证据并向公安机关告发,这是一种故意栽赃陷害的诬告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导致被害人受到刑事追究。所以被告人的行为一开始就构成诬告陷害罪,至于被告人认错了人,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当被告人发现认错人而将错就错,继续指认被害人就是骗财者,这属于情节问题,不是矛盾的转化。

第三种意见认为,从被告人实施行为的全过程分析,可以看出被告人是由错告转化为诬告的。其分界点是在公安机关对被害人审查中,被告人已经发现自己确实认错了人,但他不提出纠正,反而继续咬定被害人就是骗财者,这时才明显表现被告人具有诬陷的目的。在此之前,被告人实施行为的动机、目的,都是为了借助公安机关的职权为自己追回被骗取的财物。因此,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时,应当对其前后的行为加以区分,不要把错告作为诬告。

[点评]

我们认为,要对本案中被告人黄某的行为性质进行正确认定,应当结合当时情况并对其行为的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而被告人的主观目的又是认定其性质的关键所在。

首先,诬告陷害罪属于目的犯。所谓目的犯是指那些以具有某种特定的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的一类犯罪。这类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刑法条文中用以为目的或者意图等文字表述为征表;另一类则是在刑法条文中虽然没有第一类文字的表述,但是认定该罪时无论在司法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要求具有某种特定的犯罪目的为要素。前一类犯罪如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中的以盈利为目的,第二百三十九条绑架罪中的以勒索财务为目的等。后一种犯罪如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

本案中涉及的诬告陷害罪就属于前一种犯罪,该罪以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为主观构成要件。关于目的犯之犯罪目的实际上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二是指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施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法利益或结果。刑法中的目的犯就属于此例。显然,后一种意义的目的是比前一种目的更为复杂、深远的心理态度,其内容也不一定是观念上的危害结果。本案中,认定被告人行为性质的关键就在于对行为人主观目的的认定。这也是上述后一种意义上的犯罪目的。行为人的行为可能出现两个层次上的犯罪结果,即不适当地启动刑事司法程序,破坏司法正常秩序和使他人身陷囹圄。无论是行为人先前要找回自己被骗的财物的目的,还是后来继续将错就错、掩盖自己错告的目的,都在客观上致使上述两个危害结果的出现。因此,可以说,行为人的两个目的和诬告陷害罪中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尤其是在行为人发现自己认错人以后为掩盖前一个行为的目的和诬告陷害罪的主观方面具有同一性,因为行为人为了逃避因错认人而承担错告的责任,继续指认所谓的犯罪嫌疑人,这样就在客观上对他人人身权利造成了侵害,使他人可能受到刑事追究。

被告人在交易中被他人骗走财物,当他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把记有交易数额的纸条塞进被害人的行李袋中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其主观意图是取得公安机关的相信,引起重视,从而通过正当渠道把被骗的财物追回,没有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想法。在他发现自己认错了人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说明。到此时为止,行为人的行为只是错告。根据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即不能以诬告陷害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本案中行为人在发现其错告之后,不但没有纠正错误,反而将错就错。然而,此时,行为人在主观上仍然不具有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行为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掩盖其先前的错告行为。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定,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诬告陷害罪的主观方面,从而判定被告人无罪。

其次,诬告陷害罪是情节犯。所谓情节犯,是指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以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成立的情节要求或者以此作为认定该罪既遂形态的犯罪类型,这也是基本(纯正)情节犯的概念。我们知道,诬告陷害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该罪的客体不仅是对他人人身权利的侵害,还包括对司法正常活动的破坏。而行为人的行为已经使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并且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的错误关押,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应当构成诬告陷害罪。但是,鉴于被告人在案发后能如实交代犯罪事实,主动赔礼道歉,退回非法所得,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有悔罪表现,可以依法从轻处罚。这也是本案的判决结果。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4日 18:4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目的相关文章
  • 诬告罪怎么样立案,诬告陷害罪怎么样认定
    一、诬告罪怎么样立案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二)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三)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四)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二、诬告陷害罪怎么样认定(一)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
    2023-06-16
    204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在民事案件中适应吗
    一、诬告陷害罪在民事案件中适不适用依据刑法的规定,诬告陷害罪中的诬告陷害是指提起刑事诉讼,意图使被害人承担刑事责任,所以本罪不适用民事诉,提起虚假的民事诉讼适用虚假诉讼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
    2023-05-04
    118人看过
  • 怎样才能认定为诬告陷害罪
    认定为诬告陷害罪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且向司法机关或有关机关告发。构成本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捏造的事实必须是他人的犯罪事实,如果捏造的事实不是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则不构成本罪;(2)不仅捏造了他人的犯罪事实,而且将捏造的犯罪事实向有关机关进行了告发;(3)诬告陷害的行为必须是明确的对象;(4)诬告陷害情节严重的,这里所规定的“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诬陷手段恶劣,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等。只要诬告陷害的行为符合以上条件,不论被诬陷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都不影响本罪成立。3、主体是一般客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至于出于什么动机,不影响定罪。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
    2023-06-03
    425人看过
  • 报复陷害罪的认定问题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报复陷害罪的认定问题,包括本罪与一般打击报复行为的界限、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一、本罪与一般打击报复行为的界限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实行打击报复,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可予批评教育,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但报复陷害,致使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或者其他权利受到严重损害的;手段恶劣的;致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的;以及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以报复陷害罪论处。二、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都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都有陷害他人的故意。其主要区别在于,1、主体要件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则可以是任何公民;2、犯罪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他人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则是意图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3、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要
    2023-06-11
    432人看过
  • 毁人名誉的诬告罪怎么量刑,诬告陷害罪如何认定
    一、毁人名誉的诬告罪怎么量刑捏造事实对人者诬告,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构成诬告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二、诬告陷害罪如何认定(一)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
    2023-06-16
    295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定义、量刑】
    刑法解释: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区别:1、诽谤罪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为了使被诬陷人受刑事追究;2、诽谤罪捏造的事实不一定是他人犯罪的事实,而诬告陷害罪捏造的必须是他人犯罪的事实;3.诽谤罪行为人的手段是散布其捏造的事实,诬告陷害罪行为人的手段是向有关机关告发其捏造的他人的犯罪事实;4.诽谤罪属于亲告罪,即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而诬告陷害罪不是亲告罪,属于国家公诉案件。
    2023-04-25
    222人看过
  • 强制措施下诬告陷害罪认定刍议
    纵观全案,盗窃罪事实清楚,罪名定性正确.但是,诬告陷害罪定性有待商榷。首先,本案案情与一般情况下诬告陷害罪成立大相径庭,主要是在主观方面认定上,不能用常规办案认定思维方式来审理本案。其次,从刑讯逼供举证责任角度,疑罪从无司法原则来说,本案诬告陷害罪的认定都有瑕疵。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结合本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案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在诬告陷害罪认定中最关键的主观方面。从被告人黄某的供述来看,其口供前后矛盾,显然有他人意志体现的可能,并非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黄某被刑警队抓住后,立即承认自己干的。案情简单,办案神速连承办人也不相信,189.06米电缆线,小茶杯般粗,另加两个电焊机线圈,根据一般生活常识判断,单独个人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此罪吗?下面案情的发展即顺理成章了。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在捏造事实,向有关机关
    2023-06-03
    464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未遂: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捏造犯罪事实并予以告发的行为,但司法机关并没有采信行为人的诬陷不实之词,没有对被诬陷者采取行动,那就意味着被诬陷者的人格权和名誉权并没有受到实际的损害,而只是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因此,只能属于诬告陷害罪未遂,不能构成诬告陷害罪。诬告陷害罪判几年?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认定一般的
    2023-08-18
    404人看过
  • 污告陷害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
    污告陷害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立案标准是:(1)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2)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3)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4)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1、诬告陷害罪的客体要件。诬告陷害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这种犯罪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使无辜者的名誉受到损害,而且可能导致错捕、错判,甚至错杀的严重后果,造成冤假错案,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司法机关的威信;2、诬告陷害罪的客观要件。首先,必须捏造犯罪事实,即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即可,并不要求捏造详细情节与证据。其次,必须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告发方式多种多样,如
    2023-08-01
    434人看过
  •  诬告和诬告陷害罪如何界定立案标准?
    本文描述了一种犯罪行为,即为了陷害他人而捏造犯罪事实,并向国家机关告发或指使他人向国家机关告发。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且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和错判,甚至错杀的严重后果。因此,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以及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这种犯罪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使无辜者的名誉受到损害,而且可能导致错捕、错判,甚至错杀的严重后果,造成冤假错案,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司法机关的威信。如果为陷害他人,故意捏造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事实,并由本人或者指使他人向国家机关告发的。或者是为陷害他人,故意捏造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事实,虽不是直接向国家机关告发,但采取的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的。诬告陷害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或者使人受刑事追究
    2023-11-10
    468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应如何进行侦查
    对于诬告陷害罪,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职务犯罪由监察机关立案调查,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部分犯罪由检察院侦查,其他案件一律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诬告陷害罪概念与特征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诬告陷害罪的特征包括: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且向司法机关或有关机关告发。3、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至于出于什么动机,不影响定罪。《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2023-07-29
    308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侵犯的客体
    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2.客观方面:首先,必须捏造犯罪事实,即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即可,并不要求捏造详细情节与证据。其次,必须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再次,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如果没有特定对象,就不可能导致司法机关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因而不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最后,由于本罪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故诬告自己犯罪的,不成立本罪。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但是,如果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从重处罚。4.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必
    2023-03-10
    425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的实行行为
    刑事责任能力
    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2.客观方面:首先,必须捏造犯罪事实,即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即可,并不要求捏造详细情节与证据。其次,必须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再次,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如果没有特定对象,就不可能导致司法机关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因而不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最后,由于本罪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故诬告自己犯罪的,不成立本罪。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但是,如果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从重处罚。4.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必
    2023-02-04
    51人看过
  • 诬告陷害罪的犯罪对象
    刑事责任年龄
    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2.客观方面:首先,必须捏造犯罪事实,即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即可,并不要求捏造详细情节与证据。其次,必须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再次,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如果没有特定对象,就不可能导致司法机关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因而不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最后,由于本罪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故诬告自己犯罪的,不成立本罪。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但是,如果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从重处罚。4.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必
    2023-03-08
    286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目的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所追求的非法利益。这种非法利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可以是违法的结果,也可以是不法状态本身。犯罪目的对犯罪动机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它支配着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选择和对危害结果的追求。... 更多>

    #犯罪目的
    相关咨询
    • 认定诬告陷害的既遂问题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2-24
      认定诬告陷害的既遂问题是,应该以诬告陷害行为是否使被诬陷者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及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实际损害为根据。 如果诬告陷害行为已经导致司法机关开始对被诬陷者采取一定的行动,可以是对被诬陷者进行讯问,也可以是予以立案侦查,那么就构成既遂。
    • 认定诬告陷害罪,如何认定,诬告陷害罪与一般诬告陷害罪的界限在哪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15
      认定本罪,主要应注意诬告陷害罪与非罪行为的界限:(1)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行为的界限。刑法第243条第3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二者区别的标志在于,后者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并进行告发的行为。(2)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诬告陷害行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对于对情节一般的诬告陷害行为,不应以犯罪论。情节是否严重,可从行为人
    • 认定诬告陷害罪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2-21
      一、诬告陷害罪与错告、检举失实的界限 二者在客观方面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进行告发,告发的事实都与客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不同。诬告陷害是故意捏造事实,处于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向国家机关告发;而错告、检举失实则是鉴于对情况不了解或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而告发检举,主观上没有陷害他人的目的,而且往往是为了伸张正义,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向有关方面进行
    • 什么叫诬告陷害罪, 如何正确认定诬告陷害罪, 如何正确认定诬告陷害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9
      一、什么叫诬告陷害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二、如何正确认定诬告陷害罪(一)罪与非罪1、本罪与错告的界限一般认为,错告或者检举失实不构成诬告陷害罪。错告是指错误地指控他人有犯罪事实的告发行为;检举失实是指揭发他人罪行,但揭发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或部分不符的行为。诬告与错告,在主观方面有着质的不同。前者是故意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属于犯罪行为;
    • 诬告陷害罪怎么认定,需要注意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31
      一)诬告陷害罪的认定 1、诬告陷害罪与非罪的界限 (1)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的界限。《刑法》第138条第2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错告和检举失实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也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的行为。 (2)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两者的界限主要是情节是否严重。对一般诬告陷害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但不构成犯罪。所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