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使民事权利的方法及民事权利的保护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6 05:33:35 80 人看过

行使民事权利的方法主要有事实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权利人在正当范围内合法合理行使民事权利时,其他任何人或者组织都不得进行干涉。民事权利的保护主要有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两种形式,其中私力救济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自助行为三种,公力救济主要指民事诉讼

一、行使民事权利的方法

行使民事权利的方法主要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两种。事实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行使权利;法律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权利。

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两项主要原则:

1.自由行使原则。权利行使是权利人的自由,自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他人不得干涉。

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人应依权利的目的正当行使权利,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百三十条。

二、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的保护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两种。

1.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自我保护措施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自助行为。

2.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主要是指诉讼方式。

三、民事权利都有哪些

民事权利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大类:人格权,亲属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社员权。

1.人格权,即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2.亲属权,即父母与成年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份权。

3.财产权,即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4.知识产权,即人们对其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5.社员权,民法中的社团的成员(社员)基于其成员的地位与社团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社员对社团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体,称为社员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百三十条 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2日 09:2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如何更好的保护民事权利
    一、如何更好的保护民事权利更好的保护民事权利的方法如下:1.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种保护措施由于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又被称为自力救济。我国民法明文规定的自我保护措施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自助行为。2.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这种保护手段由国家机关采取,又称公力救济。由于民事权利的种类不同,受到侵害的方式不同,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一般当事人提起的民事诉讼请求有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三种。二、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如下:1.准备好民事诉讼状。2.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3.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缴纳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
    2023-07-30
    480人看过
  • 行使民事权利时应遵循哪些原则以及如何保护
    行使民事权利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有自由行使原则,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权利的保护方式一般是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是可以受到法律进行保护的。一、行使民事权利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两种。事实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行使权利;法律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权利。行使民事权利应当遵循的原则以下两项主要原则:第一,自由行使原则。权利行使是权利人的自由,自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他人不得干涉。第二,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人应依权利的目的正当行使权利,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二、民事权利如何保护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包括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
    2023-06-30
    75人看过
  • 民事主体的什么权利受保护
    一、民事主体的什么权利受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二、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
    2023-09-24
    292人看过
  • 保护民事诉讼权利的有效期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一般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一、医疗纠纷损害赔偿如何确定诉讼时效《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医疗纠纷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需要注意的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法院不予保护。若在医疗事故中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没有行使权利,那么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对方便获得了诉讼时效抗辩权。二、根据规定现在诉讼时效是几年一般的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不是全都是三年。诉讼时效是指民事
    2023-03-08
    443人看过
  • 民事权利与民法的关系
    法律综合知识
    民法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法典》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未匹配未匹配未匹配
    2024-04-24
    150人看过
  • 民事权利行使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民事权利行使应当遵循的原则民事权利行使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自由行使原则。权利行使是权利人的自由,自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他人不得干涉。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人应依权利的目的正当行使权利,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二、民事权利的特征民事权利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平等性。每个公民不分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职业、地位等,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2.连续性。公民的民事权利从其出生至其死亡,法人的民事权利从其成立至其消灭,自始至终都享有法定的民事权利。3.真实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使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得以保障。三、民事权利的类型民事权利的类型有: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
    2023-07-17
    223人看过
  • 民法典中保证权利人怎样行使权利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在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保证人偿还债务,如果不偿还的,可以向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八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第六百九十四条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2024-05-09
    125人看过
  • 民法典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一、民法典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民法典规定,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权、个人信息、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一旦你的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权、个人信息、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受到侵害,就可以请求法律的帮助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一百一十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百一十一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第一百一十二条【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
    2023-11-22
    169人看过
  • 论彩民权利的法律保护
    【摘要】旗帜鲜明地保护彩民权利是构建和谐彩票市场的法治基础,进而对彩民的具体权利进行了类型化。主张立法者和人民法院协调好中奖彩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主张禁止未成年人购买彩票,限制低收入阶层购买彩票。为妥善保护彩民权益,主张建立公平高效的争讼解决机制,打通五大争讼解决途径。建议《彩票法》把民事责任制度放在首要位置上,并就彩票发行与交易活动中的特殊民事责任问题作出补充规定和特别规定。【关键词】彩民;权利;知情权;法律保护;争讼;民事责任【写作年份】2007年【正文】彩票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青睐绝非偶然。对于政府而言,彩票业的巨大收入使彩票业获得了微笑的纳税女神的美誉;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彩票活动不仅创造了就业,而且作为消费活动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博取不确定偶然利益的精神愉悦。玩的就是心跳是不少彩民的真实心理写照。从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彩票市场的发展
    2023-06-05
    91人看过
  • 论根据民法典有关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规定
    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一)、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二)、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三)、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四)、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五)、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六)、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七)、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八)、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
    2023-04-13
    303人看过
  • 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规定有哪些
    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规定有可以可以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行驶权利,但是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国家的利益。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一、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规定有哪些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规定有:民事主体可以按自己愿意行使民事权利,但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条【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第一百三十条【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第一百三十一条【权利义务一致】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第一百三十二条【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二、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什么基本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
    2023-07-24
    153人看过
  • 民法典公司是否具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
    一、民法典公司是否具有民事权利民法典规定,公司属于法有组织,法人是属于民事主体之一,所以公司享有民事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十七条【法人的定义】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第五十八条【法人成立的条件】法人应当依法成立。法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法人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第七十六条【营利法人的定义及类型】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二、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一)主体的平等性我国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主要表现为:1、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务高低、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等
    2023-04-19
    78人看过
  • 民事主体的什么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包括物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质权等。其中,财产性权利是指可单独转让或与其他权利一并转让的权利;旨在使持有者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以现实物质利益或预期物质利益交换而得的权利。人身权利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是指与人身直接相关而没有经济内容的权益。属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一、民事权利含义及分类有哪些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和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民事权利可以分为两类:1、人身权又称非财产权,是指不直接拥有财产的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割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财产权是指直接反映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和知识产权。二、法律对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在保护程度上的差异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可分为
    2023-03-16
    210人看过
  • 民法典对业主权利的保护
    一、民法典如何维护业主权利民法典中,维护业主权利的法律法规是比较多的,例如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第二百七十二条【业主对专有部分的权利和义务】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第二百七十三条【业主对共有部分的权利和义务】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业主转让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其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一并转让。第二百七十四条【建筑区划内道路、绿地等的权利归属】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
    2023-03-21
    49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我国民事权利的保护方式有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06
      1、公力救济。公力救济,又称国家保护,指权利人通过法定程序请求国家对其权利进行保护。公力救济,是以民事责任作为中介的。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原来正常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实现受到阻碍和干扰,从而产生民事责任法律关系。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便行使公权力强制责任人承担第二性的义务,以对正常的民事法律关系加以补救。 除了民事性质的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十种责任形式之外,还可
    • 民主权利的行使方式
      香港在线咨询 2024-12-26
      一、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包括: 1. 信访举报制度; 2.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 3. 舆论监督制度; 4. 参加民主评议会、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二、为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需明确代表联系群众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形式。广大民众可通过向人大代表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形成议案并上传至国家权力机关,从而实现民主监督。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
    • 民法典中民事权利的行使是否受限制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1-21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但在行使民事权利的同时,应当受到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限制,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行使民事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条: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第一百三十一条: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第一百三十二条:民事主体
    • 申请法院进行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
      贵州在线咨询 2022-12-02
      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 保留民事追究的权利
      甘肃在线咨询 2021-10-28
      暂时因某些原因没有追究责任,但不排除以后可以提起诉讼追究责任的权利。这句话不是法律术语,也没有实质性意义。行为人现在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放弃继续追究被开除人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