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第四十五条【交强险条例过渡规定】
交强险条例解释:第四十五条【交强险条例过渡规定】
第四十五条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投保商业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期满,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详解】本条是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时限要求和商业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向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过渡规定。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是对未投保车辆,自实施之日起满3个月为限,必须投保强制保险。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仍推出其他的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但强制保险必须购买,商业三者险则可以自由选择。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作为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基础性制度,给受害人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险,因此,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仍然可以随时投保商业三者险,为交通事故受害人设置了双重保护。因此,今后,商业三者险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并行不悖的两项制度,两者虽然在赔偿原则、范围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在于保证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
二是已投保有商业三者险的,如果在制度施行的3个月内到期的,到期后必须购买强制保险,不得再续保商业三者险。对已投保有商业三者险,且合同到期时间在条例实施之日起3个月后的,不要求其在实施起3个月内变更为强制保险合同,而只须到期后投保强制保险即可。
由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的签订、有权经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的批准等都须一定时间,考虑到保险公司的业务能力,有必要给予投保人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一定的缓冲期,对于未投保车辆要求在3个月内投保,已投保车辆则通过到期自然过渡的方式,实现商业三者险到法定保险制度的转变。这种制度设计,给已经投保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一定的选择权,他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商业三者险,还是立即转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在公开征求意见时,本条是作如下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投保商业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投保强制保险的,可以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将商业保险合同变更为强制保险合同。”从所收集到的意见来看,此条是草案中意见较为集中的条款。《条例》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将本条修改为现在的内容,赋予了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条例》施行后3个月内的投保时限,取消了对已经投保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3个月时限的过渡限制,并赋予了其自然过渡的权利。
三是对于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来说,自实施满3个月起,将严格按条例规定对车辆实施检查监督。对未投保强制保险的车辆,将实施扣车和罚款等相应处罚。
本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一般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这是对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限的原则要求。它主要适用于在本条例施行前没有投保商业三者险,或者已经投保商业三者险但保险期在本条例施行前就届满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要求它们在《条例》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之所以给予3个月的投保时限,是基于给予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和保险公司足够的时间来订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由于本条例是在2006年3月21日公布,而在2006年7月1日施行,期间有将近4个月时间让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和保险公司充分了解《条例》的内容,做好投保和承保的准备。这是在充分考虑投保人数量、保险公司的业务能力、等待批准经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时间等多种因素作出的调整。《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提出应给予6个月的投保期限。我们认为,在经过充分调研和数据测算的情况下,《条例》现有的3个月的规定已经能够保证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和保险公司完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的签订,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与条例草案相比,本条直接明确赋予了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3个月的投保时间,符合了法律的可预期性要求,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思想。
其次,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投保商业三者险的,在商业三者险保险期内,即使该商业三者险保险期满之日在本条例施行后的3个月后,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仍可以不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这是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虽然商业三者险在赔偿原则、赔偿范围等方面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受害人及时得到救助,达到保护受害人的目的,与本条例的宗旨和目的相符合,所以在本条例施行前投保的商业三者险保险期内,即便在本《条例》施行3个月后,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也可以暂不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但须明确的是,该商业三者险必须在本条例施行前就已投保,于本《条例》施行后才投保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必须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商业三者险期满,若正处于本条例施行之日起的3个月内(即2006年10月1日之前),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必须在2006年10月1日前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若商业三者险期满之日处于本条例施行之日起的3个月后(即2006年10月1日之后),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必须马上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本条例施行前已投保商业三者险的,且商业三者险的保险期在本条例施行之后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也可以在本条例施行之后,商业三者险期满之前,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后,其仍然可以随时投保商业三者险,即商业三者险可以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并存,因为两者在赔偿原则、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为交通事故受害人设置了双重保护,更加有利于保证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符合本条例的宗旨和目的。
最后,无论是重新投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
监察法如何规定监察委员会的职责?
355人看过
-
公司法第五十四条:监事会职权
236人看过
-
公司法第五十三条监事的任职期限
392人看过
-
监察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执行监察职能
483人看过
-
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
437人看过
-
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履行什么职责
385人看过
-
监察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如何?湖南在线咨询 2022-09-15监察人员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熟悉监察业务,具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和调查取证等能力,自觉接受监督。
-
监察法第五十条如何规定的?天津在线咨询 2022-09-3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一)对于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重大职务犯罪案件,被调查人员逃匿到国(境)外,监察机关已经掌握比较确凿的证据的,采取提请国际刑警组织发布通报等有效措施,追捕归案;(二)提请赃款赃物所在国查询、冻结、扣押、没收、追缴、返还涉案资产;(三)查询、监控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及其相关人员进出国(境)和跨境资金流动
-
监察法第五十条规定如何?广西在线咨询 2022-09-28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一)对于贿赂、失职渎职等重大职务犯罪案件,被调查人员逃匿到国(境)外,监察机关已经掌握比较确凿的证据的,采取提请国际刑警组织发布通报等有效措施,追捕归案;(二)提请赃款赃物所在国查询、冻结、扣押、没收、追缴、返还涉案资产;(三)查询、监控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及其相关人员进出国(境)和跨境资金流动情况
-
监察法第五十条是如何规定的山东在线咨询 2022-09-28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一)对于贿赂、失职渎职等重大职务犯罪案件,被调查人员逃匿到国(境)外,监察机关已经掌握比较确凿的证据的,采取提请国际刑警组织发布通报等有效措施,追捕归案;(二)提请赃款赃物所在国查询、冻结、扣押、没收、追缴、返还涉案资产;(三)查询、监控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及其相关人员进出国(境)和跨境资金流动情况
-
监察法第五十八条如何规定的?宁夏在线咨询 2022-09-30监察机关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后,应当遵守脱密期管理规定,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不得泄露相关秘密。监察人员、退休三年内,不得从事与监察和司法工作相关联、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