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仲裁的客观范围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9 16:43:14 50 人看过

重新仲裁熓侵阜ㄔ涸谑芾砹说笔氯顺废仲裁裁决的申请以后,认为仲裁裁决虽然具有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但可以通过仲裁庭重新进行仲裁加以纠正的,则裁定中止撤销程序,并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如果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法院再裁定恢复撤销程序。

这其中对重新仲裁的客观范围有三方面限定:

1.可进行重新仲裁的裁决必须属于法定可撤销情形。从各国立法来看,重新仲裁都是附属于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这一司法审查制度的。

2.仲裁裁决的错误是仲裁庭可以通过重新仲裁加以纠正的错误。

3.法院认为可以进行重新仲裁,即法院的司法审查过程。重新仲裁制度是仲裁裁决的救济制度,为仲裁庭提供了更正其自身的错误和裁决瑕疵的机会,减少裁决被撤销的可能,保证当事人原定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意愿的实现,节省有关各方的时间、人力和费用的投入,减少资源浪费。

首先,重新仲裁的客观范围只能限于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事由。如果在当事人未申请的情况下仲裁庭主动重新仲裁,那么仲裁庭就会因无正当授权而不具有仲裁权;如果当事人提出原仲裁裁决之外的新请求要求仲裁,由于没有相关仲裁协议,仲裁庭亦无仲裁权,若当事人就该请求另行达成仲裁协议,则成立一个新仲裁,不再是重新仲裁了。

其次,无论是可申请撤销裁决的事项范围,还是重新仲裁的事项范围,均应在不违反公共利益和法律强行性规定的前提下,限于仲裁裁决过程中出现的程序性事项,而排除实体事项的司法审查。

重新仲裁制度和申请撤销程序都属于司法对仲裁监督的范畴,由于涉及法院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所以必须注意适当监督的原则,协调好仲裁裁决的终局性与司法审查权之间的关系。英国学者**托夫在谈到法院对仲裁的监督问题时,强调有两种司法复审焜dicialreview,第一种涉及的是仲裁程序是否遵守了自然正义的要求,以及按照对当事人适用的法律,该仲裁协议是否有效,即仲裁程序问题,各国一致主张必须对此实行司法管制;第二种是对仲裁裁决是非曲直的审查,即对仲裁所涉实体问题进行审查,由于国际上普遍赞成仲裁裁决的终局性,故基本否定法院对实体问题进行监督。

笔者同样认为法律应当将重新仲裁的客观范围限于程序性事项即可,具体而言,有以下理由:

第一,从仲裁的性质和地位看,仲裁具有契约性,即当事人约定将争议交由仲裁庭仲裁,并认可这样做出的终局裁定,法院倘若对仲裁裁决实体部分的是非曲直进行审查,不仅侵害了当事人的自治意思,也损及仲裁制度的独立性,“使仲裁程序从属于诉讼程序”。

第二,从仲裁当事人的价值取向来看,当事人选择仲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快捷、简便解决纠纷,获得一份能尽快执行的终局执行依据,避免诉讼的繁琐与冗长。这是一种牺牲部分公平获取更大的潜在效益的做法,法律应当对当事人谋求裁决的终局稳定性,从而追求经济效益的合理期待予以保护。法院的实体审查相当于司法中的上诉程序,是与当事人对仲裁裁决终局性的要求相抵触的。

第三,从目前各国立法状况来看,1958年《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也称《纽约公约》)和联合国贸易委员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所规定的撤销裁决或重新仲裁的内容,都是程序上的瑕疵问题以及公共秩序问题,并且包括英国这样过去对仲裁严格司法审查的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新一轮的立法中均呈现出在不违反公共利益和法律强行性规定的基础上取消实体审查的倾向。

再次,并非所有可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性错误,都可以通过重新仲裁制度纠正,重新仲裁的客观范围仅限于部分程序性事项。导致某些程序性错误不能通过重新仲裁纠正,主要是由该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的。

重新仲裁的前提和基础是原仲裁,这说明:

1.在原仲裁基础即仲裁协议无效或不存在,或者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况下,由于仲裁权的取得不合法,原仲裁已经不能成立,重新仲裁也就不能成立;

2.因原仲裁主体(即仲裁庭)组庭瑕疵或者仲裁庭组成之前的程序中,已经出现了不可弥补的错误或瑕疵导致的错误裁决,不能重新仲裁。因为重新仲裁不是另行仲裁,它是由原仲裁庭对原仲裁的补救,如果在其组庭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程序瑕疵,则可能导致所组的仲裁庭违反自然公正的程序要求,所作裁决缺乏公正基础,难以取信于人。这样的错误当然不能由有瑕疵的原仲裁庭自行纠正。另外,如果仲裁裁决违反了公共利益或法律强行性规定,属于特殊性质的严重违法行为,已超出一般错误的范围,仲裁庭没有能力自行纠正。

以上几种情形不适用重新仲裁,而应由法院直接撤销裁决。

最后,由于在仲裁实务中将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程序性错误,我们也难以准确预见,即使已经排除显然无法重新仲裁的错误事项,余下的也并非可以一概重新仲裁,应当视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需要法院在遵循立法已有一定限制的前提下,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严重的、不可补救的严重错误直接予以撤销,而一些对裁决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程序性错误,也可以直接令仲裁庭补正,无需重新仲裁,耗费不必要的司法资源。

总之,从设立重新仲裁制度的宗旨来看,重新仲裁是为了消除仲裁过程中产生的不公正因素和仲裁裁决中的瑕疵,从而较为经济地弥补仲裁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重新仲裁的客观范围也应当围绕这个宗旨加以确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8日 07:5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仲裁文书中仲裁的范围有什么
    1、仲裁文书中仲裁的范围有哪些《仲裁法》的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仲裁法这里明确了三条原则:一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民事主体,包括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合法的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二是仲裁的争议事项应当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三是仲裁范围必须是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2、合同纠纷是在经济活动中,双方当事人因订立或履行各类经济合同而产生的纠纷,包括国内、国外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国内各类经济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房地产合同纠纷、期货和证券交易纠纷、保险合同纠纷、借贷合同纠纷、票据纠纷、抵押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纠纷和海商纠纷等,还包括涉外的、涉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济纠纷,以及涉及国际贸易
    2023-02-27
    286人看过
  • 仲裁适合什么范围
    一、仲裁的适用范围仲裁的适用范围仲裁的适用范围仲裁的适用范围是指哪些纠纷可以通过仲裁解决,哪些纠纷不能以仲裁来解决,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争议的可仲裁性”。仲裁法的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里明确了三条原则:一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民事主体,包括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合法的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二是仲裁的争议事项应当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三是仲裁范围必须是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合同纠纷是捐经济活动中,双方当事人因订立或履行各类经济合同而产生的纠纷,包括国内、国外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国内各类经济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房地产合同纠纷、期货和证券交易纠纷、保险合同纠纷、借贷合同纠纷、票据纠纷、抵押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纠纷和海商纠纷等,还包括涉外的、涉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济纠纷,以及涉及国
    2023-03-29
    214人看过
  • 经济仲裁的受案范围是什么
    一、经济仲裁的受案范围是什么1、各类合同纠纷。包括买卖、赠与、借款、租赁、委托、行纪、加工承揽、技术、建筑、房地产、产品质量、运输、仓储保管、金融、证券、保险、期货、投资、著作权、专利、商标、涉外经济贸易、海事海商等各类合同纠纷。2、其他财产权益纠纷。非合同的财产权益纠纷主要指侵权纠纷,包括消费者权益侵权纠纷、海事侵权纠纷和其他涉及财产权益的侵权纠纷等。另外,我国法律也明示规定了不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所确定的制度提交仲裁的纠纷内容:1、有关公民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具体指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3、有关特殊领域的经济纠纷,国家目前安排了特殊的争议解决机制,具体指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二、我国《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同时规定:“
    2023-04-18
    270人看过
  • 劳动仲裁受理的范围是什么
    一、劳动仲裁受理的范围是什么(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因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而产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往往因为拿不出劳动合同这一确定劳动关系存在的凭证而难以维权。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纳入了劳动争议处理范围,劳动者可以就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这一事由,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权利救济。(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涉及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全过程。对于这一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争议,都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
    2023-04-28
    277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的范围是什么
    一、具体哪些属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内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其他。二、什么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三、哪些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
    2023-03-24
    297人看过
  • 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是什么
    1.【劳动仲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2.【人事仲裁】受案范围:(一)国家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之间因录用、调动、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以及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企业单位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四)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动争议和其他人事争议。
    2023-03-17
    14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涉外仲裁的范围是什么涉外仲裁的范围包括哪些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30
      涉外仲裁的范围包括以下: (1)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仲裁方式解决的产生于远洋、沿海和与海相通的水域的运输、生产和航行过程中的契约或非契约性的海事争议,包括船舶救助及共同海损所产生的争议;船舶碰撞或者船舶损坏的海上、海(水)域、港口建筑物和设施以及海底、水下设施所发生的争议;海(水)上船舶经营作业、租用、抵押、代理、拖带、打捞买卖、修理、建造、拆解业务以及根据运输合同、提单或者其他文件办理的海(水)
    • 劳动仲裁的范围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5-18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 劳动仲裁的范围是什么?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5-25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 仲裁的运用范围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10
      仲裁的运用范围是: 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2、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 劳动仲裁的范围是什么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5-20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