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签三年试用期可以离职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3-03 18:15:58
135 人看过
一、劳动合同签三年试用期可以离职吗
若您已经签署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且试用期内,那么在此情况下,您确实拥有辞职的权力。
为了确保合法合规,请务必在离职前三天递交正式的辞职申请,并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且在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对方应该按照现行的劳动法规规定对你的离职事项进行相关处理,同时也必须根据你在试用期内所遵守的法律条款对你进行全面审核。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当劳动者结束任职期后,用人单位应当将其工资结算至实际发放。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被迫签了离职申请书,还能仲裁吗
若欲成功认定某离职申请系非自愿地被迫签署,则需有力证明员工系在违反自由意志之情况下被迫完成签约过程。
此举或将涉及搜寻一系列关键性凭证,包括但不限于现场录音、影像记录、电子邮件通信往来以及手机短信息内容等。
假如员工能证明自身被迫离岗之实际状况,那么便可据此对离职协议之效力提出异议,同时享有提起劳资争议仲裁诉讼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三个月试用期签三年合同可以吗
387人看过
-
签三年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多久,续签的劳动合同还有试用期吗
253人看过
-
试用期没签合同辞职随时离职可以吗,试用期未签订劳动合同辞职有赔偿吗
385人看过
-
签了合同试用期辞职可以立马走吗,签完劳动合同试用期离职要付违约金吗
60人看过
-
三年没签劳动合同离职时可以仲裁吗
195人看过
-
三年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六个月试用期,可以自离吗
485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三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内可以不签劳动合同么?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09实践中,很多签三年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多久呢都不知道一些工作本来不需要试用期过长,劳动者就能胜任,装卸工、建筑工地小工、力工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三天就行。但有些用人单位动辄规定试用期为三五个月,甚至半年,恶意用足法定试用期限上限,这加重了劳动关系的不平等性,增加了劳动者的职业不确定性和经济负担。这就提醒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一方在约定试用期时将技术含量的因素考虑进去。对用人单位来说,在合理时间
-
试用期间签劳动合同三年是否可以解除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1辞职即解除劳动法规定,试用期内需要提前三天辞职,超过试用期的提前三十天递交书面辞职信。职工如果不提前递交辞职信就离职,企业可以认定其是擅自离职,只能按旷工处理,扣除旷工工资。但是劳动者不需支付赔偿金。“第二十二条到第二十五条培训服务期约定中可以约定违约金;规定在竞业限制约定中可以约定违约金;除以上两种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
-
2022年签了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否可以辞职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51、签了劳动合同试用期可以辞职。 2、《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
-
可以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3-05-19不可以单独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
可以在离职后三年没签劳动合同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07-20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未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工作三年视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未签劳动合同 第二个月起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