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款协议中约定的最长借款期限可达多久
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借贷合同的期限一般是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的,而对最长的期限是没有规定的。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2021.1.1生效)
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定义】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形式和内容】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六百六十九条【借款人应当提供真实情况义务】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第六百七十条【借款利息不得预先扣除】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第六百七十一条【贷款人未按照约定提供借款以及借款人未按照约定收取借款的后果】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二、借款到期不还怎么办
欠款到期不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
1.双方可以协商处理,签订还款协议,确定还款时间、金额、利息、违约责任等相关事宜,让对方分期还款,慢慢收回款项。
2.假如借贷双方协商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还款付息及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起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要在时效内起诉
如果约定还款期限的,在借款人逾期未还款之日起两年内,随时可到法院进行诉讼,要求对方还本付息。
如果双方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出借人最长可在二十年内随时到法院进行诉讼,要求对方还本付息。
2.要选择有管辖权的法院
合同有约定管辖法院的,以合同约定的为准。
合同没有约定管辖法院,或者约定不明的,在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诉。
三、借款合同有什么种类
借款合同有下列种类,即按照主体可分为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借款合同;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借款合同;按照币种可分为人民币借款合同和外币借款合同;按照借款用途可分为,固定资产借款合同和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
-
借款期限为长期的借款协议怎么写
136人看过
-
个人借款协议借款期限中途怎么约定部分还款
247人看过
-
借款协议中担保期限的约定有哪些
314人看过
-
借款协议中未约定利息怎么办以及借款协议中约定的利息是多少
123人看过
-
借款期限竟长达93年
332人看过
-
没有约定借款期限是多久
297人看过
-
借款人签署的借条中规定的最长期限是多久?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2-12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则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则依照其规定。 然而,如果借条中约定了还款期限,则此债务的诉讼时效从还款期限届满起开始计算三年。在三年内,如果债权人不请求权利,那么债务的诉讼时效就会终止,此债权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此时,债务人可以以
-
平安XX的借款期限最长多久?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1款通过放款那张卡扣款。利息根据不同产品,每月还款日自动扣款,不同资质来确定36个月进行还款平安普惠有很多贷款产品;24/,每种的利息也都不一样。一般可分为12/资料齐全,全部都通过审批了的话,一般当天就能放款。平安普惠有很多贷款产品,每种的利息也都不一样。一般可分为12/24/36个月进行还款。
-
协议借款利息约定多久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25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四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利息。支付利息的期限未约定或者不明确的,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贷款期限不足一年的,应当在返还贷款时一并支付;贷款期限一年以上的,每届一年以上,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返还贷款时一并支付。 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贷,贷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贷款合同未约定支付利息的,视为无利息。 贷款合同不明确支付利息协议,当事人不能达
-
调解未达成协议期限最长可以多久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11这个期限在调解协议中约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五条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第十六条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
借条借款期限最长多久法律上有规定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24借条本身的效力是永久的,而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权利损害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也不再保护,有特殊情况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