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杀人最多判7年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中的“情节较轻”的认定,需注意以下情况:
一是看被告人过失程度的严重性。对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言,虽然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的发生在主观罪过上都表现为过失,但行为人过失的程度是可能存在差别的。既存在严重疏忽大意与一般疏忽大意之分,也存在轻信把握的大小和冒险程度之分。被告人主观上的过失之大小也反映了犯罪情节的轻重。如果被告人不顾他人劝阻,一意孤行,或者严重疏忽大意,很容易预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没有预见,过失致人死亡的,则不能认定为情节较轻。
二是看被告人先前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如果被告人在实施违法活动中过失致人死亡,则不应该认定为情节较轻。
三是看被告人过失行为之目的。如果被告人行为之目的是为了受害人的利益,或为了公共利益之考虑,在行为中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他人死亡的,可以认定为情节较轻。
四是看其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犯罪行为的后果是评价犯罪行为严重性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过失致人死亡罪中,犯罪行为的后果和犯罪造成的影响不同,其犯罪的情节轻重也不同。一般来说,如果过失致使两人以上死亡的,不宜认定为情节较轻。如果过失致死的人身份特殊,造成影响较坏或损失较大,也不能认定情节较轻。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量刑规则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六十二条【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第六十三条
【减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判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
过失杀人判几年怎么处罚过失杀人
283人看过
-
嫌疑人吸毒贩毒最轻判几年?
106人看过
-
嫌疑人捕杀二级保护动物判几年
323人看过
-
犯罪嫌疑人满十五岁杀人判多少年?
188人看过
-
嫌疑人被判死刑最高缓刑几年
283人看过
-
失手杀人判多少年?怎么判定过失杀人
385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杀人嫌疑人杀人帮凶判多少年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28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杀人犯帮凶判几年根据帮助程度定罪
-
-
非故意杀人最多判几年,过失杀人罪怎么判决呢?陕西在线咨询 2022-07-25提醒楼主的是,刑法上没有过失杀人罪。只有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若果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
-
过失杀人判几年怎么处罚过失杀人上海在线咨询 2023-12-07过失杀人构成的就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按照《刑法》第233条中的规定,此时一般是在3-7年有期徒刑之间进行处罚。但如果此时的犯罪情节较轻的话,则就是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过要是因为失火、交通肇事的情况造成人员死亡,那通常就是按失火罪、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处罚。
-
犯罪嫌疑人涉嫌诽谤罪最多能判几年澳门在线咨询 2023-12-05对涉嫌诽谤罪的犯罪嫌疑人,最严厉的量刑标准不超过三年有期徒刑,但任何刑事犯罪的量刑都是罪责刑相当的,如果犯罪嫌疑人存在较轻处罚的情节,也有可能依法判处拘役或者管制。构成诽谤罪的,被判刑后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